|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与腰腿痛关系 |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与腰腿痛关系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腰腿痛的影响。方法:设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在术后6小时开始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因各种原因未坚持早期功能锻炼,实验组术后6小时即坚持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腿痛差距比较p<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对残留腰腿痛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 功能锻炼 腰腿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疾病,表现为腰腿痛、麻木、重症大小便失禁、肢体瘫痪等。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而手术治疗可有效的缓解或解除上述症状,术后正确有效的功能锻炼可进一步巩固疗效,有效地解决术后因神经根粘连引起的腰腿痛,腰背肌无力,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我们将2002~2003年就诊于我院的120例均为单纯性腰4~5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分二组进行对照,现将对照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22~70岁,均为腰4~5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单侧椎板开窗突出髓核摘除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6小时鼓励患者活动;协助患者家属为其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及双下肢按摩。
实验组:术后6小时有目的,有计划地由责任护士实施正确有效的功能锻炼:均制定骨科床头锻炼宣教卡,每日检查监督患者功能锻炼并记录双下肢恢复情况。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有:术后6小时做股四头肌静止状态下收缩与舒张功能练习,收缩摒紧股四头肌15秒后,放松(一缩一张为一次)每日3~4次,每次50~100次左右;术后第一天练习直腿抬高试验,初次由护士扶持缓慢直腿抬高,活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步加大抬高幅度,练习直到不能耐受为止,向其交代下肢抬起坚持10~15秒放下,双腿重复此动作:同时责任护士加强功能锻炼期间的心理疏导,让患者对初次功能锻炼,引起的一过性腰部牵拉放射至小腿的麻痛感有正确的认识,告之上述感觉会逐渐减轻至消失。术后2~7天至拆线后指导其做腹肌及腰背肌功能锻炼,每日3~4次,每次50~100次,由责任护士示范至病人熟悉为止。(腹肌锻炼:病人平卧,颈部上抬,双上肢向前伸直,身体上下两头翘起,形式飞燕点水,坚持5~10秒,病人无不适主诉,过渡为五点支撑法,即枕部双下肢、双足跟为支点,使躯干上抬离开床面,循序渐进采用三点支撑法,即枕部、双足跟为支点。
2 注意事项
2.1 向患者交待早期锻炼的重要性及坚持锻炼的必要性,指导其住院期间正确翻身和出院后正确的起、卧床及站、立、坐、行、劳动姿势,术后三月配带腰围,鼓励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2.2 务必按正确的功能联系方法循序渐进。
2.3 坚持床边指导,就近督促,对有恐惧心理者要做好解释工作,积极疏导。
3 结果 通过2年随诊,实验组60例患者坚持早期功能锻炼腰腿痛,肢体麻木感消失,无一例并发神经根粘连、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全部已返回工作岗位。对照组60例患者中有因对手术的恐惧、精神紧张,认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会引起切口出血、疼痛,术后需静卧,恐惧疾病等因素,未坚持早期锻炼和锻炼不到位。2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腿痛、腰肌无力、双下肢麻木等并发症。结果见下表:
实验数据对照表(例)
组别 例数 出现并发症 未出现并发症
实验组 60 0 60
对照组 60 28 32
x2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长期劳累、负重、损伤等原因使腰部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内的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在环上的后纵韧带组织向椎管内或椎间盘后外侧突出,压迫附近的脊神经,引起的典型表现:腰腿痛肢体麻木,影响生活及学习、工作,而及时恰当的手术治疗,能迅速解除其痛苦,恢复劳动力,远期效果较好。通过本组对比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坚持功能锻炼是影响疗效的因素之一,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促进全身及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切口愈合。有效的训练可增加腰背肌肌力,维持脊柱正常生理曲度;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恢复期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组术后未能坚持早期功能锻炼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腿痛及肢体麻木等并发症。脊柱稳定性欠佳,从而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工作,学习。因此坚持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对术后并发症腰腿痛、肢体麻木等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混合笑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颅脑损伤病人行气管切开术后痰液致病菌的监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