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病人的康复护理 |
|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病人的康复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总结14例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临床护理心得,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相结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结论:围手术期的护理是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护理可以促进患者术后患髋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6例,女14例;年龄28~72岁,平均56.2岁。其中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2例,原发性股骨头坏死患者6例,激素类药物治疗引起股骨头坏死患者4例,创伤后股骨头坏死患者2例。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把心理康复作为技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护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技能康复。自病人刚入院时就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讲明有关解剖及手术常识,介绍手术的成功病例,促进病友之间的交流,从而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其顾虑,使病人明白良好的心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术后病人担心伤口裂开、疼痛、出血,护士及时给予安慰、解释,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用鼓励的语言对病人每一个动作给予耐心指导和肯定,使病人树立自信心,自觉地进行锻炼。
2.2 术前康复护理 术前康复锻炼的作用十分重要,其目的是让病人了解锻炼内容,核心是提高患肢肌力。术前也应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因为肌力的恢复对于术后康复和早期活动很有益处,同时有利于减少卧床并发症,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前康复护理的重点是使病人认识到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病人讲明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和相关知识,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按计划进行康复锻炼。
2.3 术前准备 术前做好全面的理化检查,停止吸烟以减少肺部并发症,训练床上大小便,注意放置便盆时,臀部抬起足够高度,并避免患肢的外旋、内收动作。术前晚服安眠药以减少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术前12小时禁食、备血、严格的术区皮肤准备。
2.4 术后护理
2.4.1 手术当天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采用硬膜外麻醉,病人从手术室回病房时护士要正确指导搬运,即医务人员托住患侧的髋部和下肢,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将患者平卧于床上,并去枕平卧6小时,患肢皮牵引固定,处于外展中立位,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和足趾活动情况,术后伤口内置引流管,保持负压球引流通畅,观察引流的量、色和性质,伤口敷料渗血及时更换,保持伤口干燥
术后六小时,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帮助其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按摩,踝关节、膝关节的被动活动,指导病人作背屈伸活动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上午下午各5~10分钟。
2.4.2 术后第一天 监督病人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及踝关节屈伸训练,每个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秒,然后放松5秒,20~30次/组,2~3组/日,其目的是使病人掌握正确的下肢肌锻炼方法,防止术后肌肉萎缩,同时充分发挥“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指导病人在活动的同时作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教给家属叩击背部的方法,自我调整呼吸运动,防止肺部并发症,每2小时帮助抬臀、按摩一次,以防止术后褥疮发生。
2.4.3 术后第二天 继续患肢肌力训练,主动锻炼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等长收缩,在病人能耐受情况下增加髋部屈曲练习。方法:患者平卧,尽量伸膝并背伸踝关节,然后缓慢将患肢足跟向臀部活动,使髋屈曲,足尖保持向前,注意防止髋内收内旋,屈曲角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髋部疼痛保持5秒后回原位,放松5秒,重复,20次/组,2~3组/日,同时上肢双手吊环,使身体整个抬高,臀部离床,停顿5~10秒后放下,以增加运动协调性,减轻坐时的不适感。
2.4.4 术后第三天 拔除切口负压引流管,除继续以上活动外配合人工被动锻炼或CPM机锻炼,活动范围0~45°,以后每天伸屈幅度增加10~15°,每日二次,每次1小时,最大勿超过90°,练习前护士将固定带系好,以防活动时肢体出现旋转。
2.4.5 术后第四天 患者病情平稳后开始进行离床锻炼,告诉患者正确的站立方法是使用全足站立,不能用足尖站立。方法: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拉住吊环或用力支撑床面,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4[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截瘫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功能性鼻内窥镜行鼻窦手术的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