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休克型肺炎 护理
休克型肺炎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多为肺炎双球菌感染。当机体抵抗力低下,细菌毒力较强时,细菌侵入人体,可致微循环和小动脉麻痹扩张,有效血容量锐减,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而出现休克。休克型肺炎发病急,病情重,常危及生命。护理工作必须细心,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稳、准、快、巧地完成各项护理处置任务是保证抢救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1病情观察与护理
1.1休克时的体位过去认为头低足高位可以增加脑部的血流量,实践证明这种卧位实际上达不到上述效果,反而由于腹腔脏器上移,使膈肌上升,影响呼吸。此外,膈肌上升迫使心脏呈横位,影响冠状动脉的循环供血,因此,这种卧位有害无益,而且病人感到极不舒适。休克的患者应立即采取去枕平卧位,下肢均抬高20°~30°,下肢抬高可增加下肢静脉回心血量。
1.2吸氧休克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缺氧对机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都有一定的影响,吸氧的目的是提高吸气中氧的浓度,纠正缺氧的状态。给氧的途径多用鼻导管法和口罩法,鼻导管的流量为3~5L/min,口罩法为5~10L/min。给氧过程中密切观察给氧的浓度,当长时间吸入50%以上的氧时,10h以上可引起氧中毒。根据缺氧的状况,随时调节氧流量,并保持鼻导管的通畅,用湿纱布遮盖病人口、鼻并及时更换,使病人不致于呼吸道干燥而排痰困难。停止吸氧时,要逐渐降低氧的浓度,使机体逐渐适应,避免使机体生理发生突然的变化。
1.3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休克病人必须保持良好的输液通路,但往往在休克情况下,静脉穿刺会有困难,必要时行静脉切开,以利于体液的补充。休克病人多有血容量不足,需快速补液,一条通路补充血容量,根据医嘱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葡萄糖盐水及足量的抗生素,应注意内环境的稳定,掌握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加钾的原则;另一条通路输入血管活性药物,药物的应用可根据血压的高低调节药物的浓度和滴注的速度。观察血压开始15min一次,血压稳定后2~4h一次,要力争在1~3h内使血压升至正常,6~12h内保持稳定,血压稳定后,要逐渐减少升压药物的浓度和滴入速度,逐渐停药,避免突然停药使血压骤然下降。输液过程中,观察液体是否通畅和局部有无外渗,注意掌握输入量和速度,防止发生肺水肿。输液的速度要根据心脏的耐受、皮肤的弹性、血压、脉搏、尿量及中心静脉压的情况而定。根据病情有计划地输入不同液体,完成静脉给药,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2体温、脉搏、血压的观察
@pagebreak@
休克型肺炎如有四肢发凉,体温下降,表示休克加重,应予保温,室温应保持在20℃~30℃,如病情许可时给热饮料,放置热水袋,但要防止烫伤;如有高热时,为了降低代谢,减轻缺氧,最好用物理降温,多采用30%~40%酒精擦浴或32℃~36℃的温水擦浴,原则上不使用较强的解热止痛药物,因出汗太多,使血管扩张加重休克。注意体温不能降得太低,保持在37℃~38℃之间即可。
脉搏和血压表示心脏的搏血量,脉搏的改变往往出现在血压改变之前,脉搏和血压对病情反应非常敏感,是病情好转或恶化的可靠指征。休克型肺炎病人,早期心跳快,脉搏细数,血压可轻微升高,随休克加重,血压逐渐下降,所以脉搏、血压观察极为重要,应根据病情每15min、30min或60min测一次,并注意强弱,并做详细记录,一般用升压药时,血压维持在(90~100)/(60~70)mmHg,脉压差应大于20mmHg。
3注意尿量及其比重
肾脏是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脏器,尿量能反映有效循环量和肾功能的变化,对决定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价值,休克患者常规留置导尿,观察每小时尿量、比重及PH值。通常舒张压在80mmHg上下时,每小时平均尿量约20~30ml,少于5ml为无尿。临床上尿量、尿酸碱度和尿比重的观察和记录是护理治疗的重要依据。另外还要注意导尿管是否通畅,预防尿路感染,每小时应开放导尿管一次。
4认真作好特护记录
&nbs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