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老年患者晕厥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 老年患者 晕厥 原因 分析 护理 对策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所致的短暂性意识及姿势肌张力丧失[1],在意识丧失前常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眼花、黑矇、出冷汗、脉弱、血压低等症候,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即可自行恢复。

    1  临床资料

    统计我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晕厥患者共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最小62岁,最大85岁。其中心源性晕厥11例,脑源性晕厥6例,反射性晕厥3例,代谢原因引起的晕厥1例。

    2  晕厥发生的原因

    正常成人脑的重量约占身体重量的2%~2.5%,脑血流量约占心搏出量的1/6,脑耗氧量约占全身总耗氧量的20%,正常人每分钟100g脑组织血流量约为45~50ml,各种原因所致脑血流量突然减少至31.5ml,则会引起晕厥[2]。老年患者因动脉硬化、血液黏稠度高、血流缓慢影响脑的血液供应,更易引起晕厥。同时应认识到,一个患者身上可能有多个因素参与晕厥的发生。

    2.1  心源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是指心脏疾患所引起的晕厥,较多见。夏海涛报道:在老年晕厥患者中,心源性晕厥占52.38%[3]。其特点为自限性极差,常为猝死的前奏或组成部分,是所有晕厥中最危险的一种类型。常见原因有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等。其中心动过缓是目前心源性晕厥最多见的原因[4]。在本组11例心源性晕厥患者中,有7例由于窦房结功能不全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动过缓引起晕厥;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因心肌供血不足影响心功能而致晕厥;2例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因心室流出道梗阻,在情绪激动、运动等诱发因素下收缩加强及漏斗效应,梗阻加重引起晕厥。其他心源性晕厥原因有: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夹层瘤、急性肺栓塞、心包填塞及起搏器相关问题等。

    2.2  脑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是指供血于脑部的血管发生一时性广泛缺血所出现的晕厥。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其次是颈部疾患所引起的椎动脉受压[5]。本组6例脑源性晕厥患者中,2例为高血压伴明显脑动脉硬化患者,4例为脑梗死致脑缺血发作引起晕厥。

    2.3  反射性晕厥  反射性晕厥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颈动脉窦晕厥、体位性晕厥、咳嗽晕厥、排尿性晕厥等。这类晕厥的特点是多有一定的促发因素,如:疼痛、饥饿、恐惧、疲劳、咳嗽、排尿排便、体位变化等;晕厥前常有前驱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本组3例患者均为体位性晕厥,发生在体位改变时,因体位改变速度过快兴奋了迷走神经或脑内的心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核等结构,经传出神经达效应器官而致晕厥发生。

    2.4  代谢原因引起的晕厥  人的意识维持除了脑血流供应外,还需依赖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氧气,任何原因引起的一过性低氧血症或血糖过低均可引起晕厥。常见的原因有低血糖、一氧化碳中毒、重度贫血等。本组1例为低血糖晕厥,前驱症状有乏力、面色潮红、出汗、脉速。

    3  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晕厥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这样才能及时识别晕厥的发生,及时采取各种预防和护理措施,将晕厥的发生率和由晕厥所致的后期损害降到最低。

    3.1  晕厥发生时的护理  (1)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通知医生,将患者平卧,抬高下肢,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其他人员围观,保持患者周围空气流通。(2)根据临床症状迅速做出判断,遵医嘱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静脉采血查血细胞计数及血生化,了解有无贫血、低血糖或电解质紊乱及心肌酶谱;行12导联ECG了解有无心律失常、传导阻滞;急诊行颅脑CT、MRI对脑源性晕厥的鉴别帮助较大。(3)配合医师进行急救处理。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根据医嘱快速有效地给予药物治疗,如低血糖者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高血压者应用降血压药物;行心电监护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4)病情观察:专人护理,注意有无心律失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银屑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
    慢性下腰痛患者腰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评价
    帕金森病和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肌肉硬度
    浅谈中老年人美容整形的心理特征及手术
    创伤患者褥疮发生的评估及其防治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全长基因
    浅表淋巴结肿大的151例艾滋病患者淋巴
    利巴韦林累积剂量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不同模式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抗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胰腺功能变化的临床
    应用PCR技术对DMD患者基因缺失及携带者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