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时辰医学规律研究特点与临床护理

【关键词】  时辰医学 昼夜节律 护理

  中国时辰始于《易经》,是中国古人划分昼夜各阶段的特定的计时方法和名称。时辰医学详于《内经》,时辰医学可称为时间医学,又称生物医学,是时间生物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我们现将运用时辰医学规律研究的特点指导临床护理介绍如下。

  1  时辰医学规律研究的特点
   
  中国古人是将一昼夜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12个时辰,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随着昼夜时辰的变化,人体的生理机能及病理变化也会起着盛衰的时间节律[1]。由于昼夜节律的存在和周期性变化,促使人体生理、病理也随之变化。结合临床观察,人体体温2:00~6:00(丑、寅、卯)为最低,13:00~18:00(未、申、酉)为最高,每隔3~4 h波动1次,波动幅度一般在0.05~0.1℃左右。血压也是随着时辰变化而变化,大多呈“两峰一谷”的状态波动。即9:00~10:00(巳时)、17:00~19:00(酉时)最高,从19:00起开始缓慢下降,直至次日3:00~4:00最低,故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白天,而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夜间。肺容量在7:00~10:00(辰、巳时)与19:00~22:00(戍、亥时)偏高,肺咯血通常发生在这个时辰。曾有人研究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2次指标的峰值正好在18:30最高,而4:30最低[2]。临床上常见肾小球肾炎患者以早晨水肿最明显。心功能在12:00~14:00(午、未时)气血流注最旺盛,23:00~1:00(子时)气血流注最弱,心脏病患者绝大多数在夜间发病或猝死,特别是急性左心力衰竭,多在23:00~1:00(子时)之间发生变化。周鸣宇[3]运用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证实,症状性和无症状性的缺血性ST段下移在3:00~7:00(寅、卯时)发作最为频繁,经统计学处理,平均在5:26。可见心肌缺血的变化与时辰节律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2  根据时辰医学规律研究的特点指导用药
   
  “药可治病,也可致病”,这是历代医家谨慎用药之警语。但是人们往往将精力集中在药证切合、组方严谨、用量恰当、药品煎煮注意事项等方面,而对何时服药往往容易忽视。服药时间不当,扰乱了人体的生理节律,也同样可产生甚至加大药品的不良反应,有些药品使用同等剂量,在某一时间很有效,而在另一时间则减低疗效,甚至有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如麻醉药在9:00左右(辰、巳时)需要大剂量,但中毒剂量小,而19:00~21:00(戍时)正相反,需要量小,中毒剂量也小。阿司匹林在5:00~7:00(卯时)服药,药排泄时间最长,7:00~9:00(辰时)服药,距排泄高峰的时间最长,若19:00~21:00(戍时)服药,即立即达到排泄高峰,排泄时间最短,因此以上午服药为最佳。抗高血压药以8:00(辰时)和16:00(申时)2次服药为宜,使药物作用达高峰时间正好与血压自然波动的2个高峰期相吻合,产生最好的降压作用[4]。由于胆固醇主要在夜间合成,所以晚上给药比白天给药更有效[5]。中药补阴药、利湿药、催吐药宜于清晨服;解表药、益气药宜于午前服;泻下药宜于午后或入夜服;滋阴药宜入夜服;安神药宜于夜卧服。如果入夜服补阴、发汗类药物,势必会扰乱人体的生理节律,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养阴、沉降类药物,若于清晨午前阴旺气升之时进服,会有遏制阳气升发的弊端。

  3  根据时辰医学规律研究的特点把握抢救时机
   
  由于“生物钟”的存在,有的生、老、病、死与环境疾病的种类等情况以及一日中的时辰,一年中的气候、季节等有着密切的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纪
    人格障碍评估研究 PDQ 4在北京医学生中
    华盛顿大学培养康复医学住院医师的启迪
    应该大力加强对 医学验光 的研究与实施
    日本康复医学现状与启示
    应该大力加强对 医学验光 的研究与实施
    浅谈中医学多媒体教学
    近五年来针灸医学史研究概述
    幕末汉方医学巨擘之山田业广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年部分重点内容安
    新世纪 新面貌 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改为
    简述老年心力衰竭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进
     98我国部分临床医学学科进展呼吸病学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