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腰椎滑脱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后康复护理方法探讨

【摘要】  利用床上配套运动方法,锻炼躯体背部肌肉,使肌肉力量增强,以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方法]采用术后俯卧位后伸四肢和仰卧位伸膝屈髋整套运动方法,增强稳定性。收集临床131例住院病人,并随机分成应用组(69例)和对照组(62例),对日常活动状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经过分组对比观察,两组日常活动比较,P值<0.01,说明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本套运动锻炼方法,能使椎体滑脱病人腰背肌肌肉力量增强,从而起到稳定脊柱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  腰椎滑脱椎间融合器

    本科自2000年以来采用螺旋式椎体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69例,术后设计配套早期床上康复训练方法加强了腰背肌的肌力,减少了卧床时间,腰部椎体稳定性好,康复效果满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该椎体融合器采用医用多孔钛合金制备,其主要特点:组织相容性好,对人体无不良反应,由2根立柱相连,呈大螺纹空心圆柱状,分为大、中、小3种型号。螺纹的横断面呈五边形,高度为7.5 mm,底宽1.6 mm,螺纹的斜度为30°,丝距为3 mm,螺纹的间隙占整个融合器表面积的70%,能使椎间关节界面骨与植入融椎器内骨组织紧密接触以利骨性愈合。经力学测定其最大抗压力为9 000 N(约900 kg),超过成人行走时腰部承受力一般为200 p(90  kg)重量的10倍,负载疲劳实验无裂纹及其他损害。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本产品螺纹斜度大,旋入椎间后能起到牢固的固定作用。

    1.2  临床资料

    本组男31例,女38例;年龄46~65岁,平均55岁。69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骶、臀部疼痛,其中单侧下肢放射痛31例,双下肢放射痛9例,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39例,小腿及足外侧感觉异常28例,下肢肌力减弱18例,大小便失禁4例,病程2~15年,平均6.7年。并设同一手术对照组62例,年龄在44~65岁,平均54岁,临床表现为类同或相近似的腰骶、臀部疼痛。

    1.3  术后早期活动方法

    术后6 h进行整体翻身;12 h后即可在床上进行下肢肢体直腿抬高活动,上下午各1次,每次5 min,第2 d每日2次,每次10 min,第3 d改为每日3次,持续时间可以延长;第3 d行腰背肌锻炼,腰背部锻炼以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俯卧位:四肢向背后伸,抬头、胸、腹壁着床呈舟状;仰卧位:伸膝屈髋。反复进行此套动作,每次坚持5~10 min。每日2~3次,以后逐日增加次数并延长时间;第4 d协助患者呈半卧位,尽可能让患者自行洗漱、穿衣、进食;术后第5 d帮助患者呈端坐位;下床活动时间可根据患者的情况或遵医嘱(以上活动均需配套护腰)。

    对照组卧床休息无早期锻炼及康复训练。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  果

    患者住院时间平均缩短10~15 d,经随访(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时间12个月,平均10个月)本组患者功能恢复、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恢复原工作及日常活动无妨46例(占66.7%);能恢复轻工作及日常活动20例(占29.0%);症状明显减轻,日常活动有一定限制,但能生活自理3例(占4.3%)。

    两组比较,经x2检验P值<0.01,有显著性差异(表1)表1  两组术后6~12个月日常活动情况比较注:P值<0.01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Dick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失误分析
    推拿松肌及整骨手法相结合治疗腰椎间盘
    节段开窗髓核摘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
    CT引导的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
    无症状健康青年人群腰椎椎间盘的CT检查
    腰椎间盘退变与炎症介质
    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分析
    胸腰椎爆裂骨折前后路手术治疗的疗效比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选择
    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游离至硬膜囊内1 例报
    AF内固定联合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