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造成高凝状态,这些都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2.2.1 预防措施 a)术前要耐心向患者讲述深静脉栓塞的危害性以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方法,鼓励患者在未手术牵引期间就要作患肢远端关节(踝关节)屈伸、旋转活动及股四头肌等长舒缩活动。活动前要将患肢置外展中立位,病人取平卧位,功能锻炼原则上每天要坚持3~4次,每次肌肉收缩活动控制在5~10 min,关节活动要坚持10~15 min。受伤早期可先5~10 min锻炼,逐日延长活动时间及增加活动幅度,有条件的病人最好穿上弹力袜;b)术后患肢应予弹力绷带包扎,抬高患肢,保持膝在右心房之上,小腿在膝之上,避免膝下垫枕使髋部过度屈曲,以免压迫静脉,影响回流。麻醉过后可要求病人按术前要求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术后3 d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使用进行被动功能锻炼,从小幅度30°开始,日渐增加幅度,但不能超过90°。病情许可时,应尽早下床,行走练习;c)嘱患者戒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静脉回流受阻;d)遵医嘱准确有效地给予抗凝药物。以上方法能有效地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性,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
2.2.2 观察与护理 经常巡视病房,注意病人双下肢皮色,皮温,足背动脉搏动,有无疼痛、肿胀等不适。若发现患肢肿胀,足趾皮肤颜色紫绀,自觉下肢沉重、胀痛均应立即通过医生处理。先嘱病人忌作患肢热敷及按摩,避免在患肢作静脉穿刺,不宜点滴大量高渗糖,少用造影剂,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突发患者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心悸、咯血,应立即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警惕肺栓塞发生。本组病例中无一例发生下肢静脉栓塞。
2.3 脱位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3%~0.4%[3]。一旦发生将对患者心理和身体造成很大影响,高龄患者由于缺乏运动协调性和准确性易造成脱位。
2.3.1 预防措施 a)正确搬运:人工髋关节脱位好发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患者手术后回病房时,由于麻醉苏醒过程中患者易发生躁动,再加之下肢肌肉松弛,如搬运不当,易引起脱位。因此搬运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将患肢置于外展位。方法是一医护人员托住患侧的髋部和下肢,使患肢务必保持外展中立位,另一护士托住健侧髋部和健肢,其余人协助将患者放于床上,注意一定要同步进行,严防动作不协调而致关节脱位;b)正确体位: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必要时患肢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忌内旋内收。放置便盆时要将患肢整个髋部托起,翻身侧卧时(健侧卧位),患侧肢体垫厚度为30~40 cm的海绵垫。在以后日常生活中,注意不坐矮的凳子或软沙发,不跷“二郎腿”,不盘腿,禁止蹲位,不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弯腰。上楼梯时,健肢先上,拐随其后或同时跟进。下楼梯时,拐先下,患肢随后,健肢最后,屈髋角度避免大于90°。总之指导患者翻身两腿间应夹一个枕头,取物、下床的动作应避免内收屈髋;c)肌力训练:手术后髋关节不能维持正常的张力,可能是导致脱位的重要原因[4]。因此术后第1天开始就要鼓励患者作股四头肌锻炼,直腿抬高练习,主动屈伸髋、膝、踝关节运动,以加强髋部周围肌群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增加肌张力,降低脱位的发生率。方法为患者仰卧位,收缩股四头肌,缓慢将患肢足跟向臀部滑动,使髋屈曲,足尖保持向前,注意髋关节屈曲应小于60°,此动作10次为1组,每次2~3组,每日3次。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