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护理干预的体会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有资料显示,国外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50%~70%,病死率约为0.01%~0.38% [1] ;国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总发生率为47.1%[2] 。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我科采用观察早期症状、静脉压力检测和D-二聚体检测等方法早期发现DVT患者33例,经综合治疗及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1~76岁,平均55.6岁。其中骨盆手术后1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17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4例,双股骨骨折术后1例。手术治疗13例,非手术治疗20例。

    1.2 分型与临床表现 按高等医学教材《外科学》将DVT分为三型。周围型:临床症状并不明显,通常感觉小腿部疼痛或胀感,腓肠肌有压痛,足踝部轻度肿胀,Neuhofs征、Homans征阳性。中央型:病骤急,局部疼痛、压痛,腹股沟韧带以下患肢肿胀明显,浅静脉扩张,尤其腹股沟部和下腹壁明显。混合型:周围或中央型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本组周围型15例,中央型5例,混合型13例。静脉压力测定:明显高于健侧26例,无明显升高7例。静脉最大流出率测定:超声多普勒检测提示下肢主干静脉明显阻塞25例,无明显阻塞8例。血浆D-二聚体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阳性30例,阴性3例。

    1.3 治疗 非手术治疗20例,包括一般处理、溶栓、抗凝和祛聚疗法。手术治疗13例,其中切开取栓5例,Fogarty导管取栓加下腔静脉滤器置入8例。术后辅以抗凝、祛聚治疗2个月,防止再发。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自拟疗效评定标准。痊愈:肢体无疼痛,肿胀完全消退,多普勒超声显示血栓全部溶解或消失;显效:肿胀明显消退,但久立后患肢仍有胀痛,多普勒超声显示血栓部分溶解或部分残余;无效:肢体肿胀及疼痛均无明显改善, 多普勒超声显示下肢深静脉无血流再通。

  2 结  果

    33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5年。达到痊愈标准13例,显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88%。

   3 讨  论

    3.1 早期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据报道骨盆骨折后,膝部附近的DVT发生率约为40%~60%;Clarke等报道,全髋置换及全膝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2%和66% [2] 。DVT的主要早期并发症是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rn,PTE),发生率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13%上升到1998年后的68%[3] ,严重的DVT可导致肢体静脉性坏疽。DVT的自然病史受多种因素影响,且无法预测,在病程3年内的DVT患者中,有2/3出现血栓后综合征,表现为下肢感觉沉重、疼痛、下肢水肿、下肢静脉曲张、溃疡、皮温低等症状和体征。因DVT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影响生活质量,其早期诊治日益受到重视。DVT在创伤早期即可出现,此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局部或全身的静脉血流淤滞。目前,预防DVT发生的主要措施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应用凝血酶阻滞剂和改善微循环药物。对于在DVT早期阶段进行观察和护理干预的手段及其临床效果,国内外缺少系统的研究。我们从临床角度对DVT危险因素进行早期观察,DVT危险因素的护理评估和D-二聚体检测等方法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
    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腹膜后肿瘤手术并下腔静脉及肾静脉切除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经股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标测导管在射频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
    常用化疗药物致兔耳缘静脉损伤实验观察
    肾癌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附
    静脉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非瓣
    急性门静脉主干完全性栓塞支架置入术术
    静脉注射依那普利拉治疗重症高血压的疗
    心房颤动患者经静脉体内电复律术后早期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机制探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