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足部到大腿根部),预防DVT的形成。术后常规给予静脉滴注红花注射液。术后早期使用抗凝药物是预防的主要方法[2],同时辅以康复锻炼。术后第3 d起为患者增加持续被动活动练习(CPM)和足底加压泵,帮助患者被动活动,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同时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
2.2.3 康复锻炼
(1)心理康复:心理康复是机能康复的关键,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主动地参与机能康复的训练。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饱受疾病的折磨,有较强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欲望,担心手术后肢体活动情况,故手术前后应注意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一方面鼓励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另一方面介绍康复锻炼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其掌握合适的锻炼方法,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对过于谨慎者则设法消除其疑虑,鼓励并帮助其进行锻炼,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2)床上锻炼:术后6 h可将床头摇起至病人感到舒适为止(一般<30°)。在可以耐受的情况下,指导病人进行踝关节的屈伸练习,每个动作保持5 s,然后放松,重复练习。术后第1 d,因患者怕痛或术口疼痛,多数患者对患肢活动有恐惧感,可给予患者有效的药物止痛,帮助其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上身及臀部做引体向上运动等,1~2次/h。监督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节屈伸训练,每个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 s,然后放松5 s,20~30次/组,2~3组/日。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协助病人在床上坐起。摇起床头30°~60°,嘱病人双手撑床或拉吊环,护士用手托住病人的肩膀协助,将枕头垫至病人腰部,使其保持坐起的姿势,时间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宜。在病人坐起时,注意防止髋关节内旋,保持下肢外展中立位。术后第2 d起继续加强腿部肌肉的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及关节活动,上、下午及睡前各锻炼20~30 min,引体向上运动3~4次/h,鼓励其独立完成。术后第3 d继续下肢肌力训练,增加CPM 被动活动,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术后3~4 d开始练习在床上坐起。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所有的床上活动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状态下进行。
(3)离床功能锻炼:术后4~5 d病情平稳后开始练习,下床时, 下肢外展、屈髋<45°,先双手把持床沿,逐渐下床[2],没有头晕等症状后在有人保护或助行器保护下开始行走。2周后逐步加强部分负重状态下行走锻炼,6~8周可完全负重行走。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