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 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内有关研究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可高达47.1%[1],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因此DVT的预防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我院自2003年4月对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了早期功能锻炼指导与协助医师预防性抗凝治疗相结合的护理干预对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50~89岁,平均71.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8例,脑梗塞3例,肺心病6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23例,既往手术5例。术前治疗原发病,控制生理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后择期手术。其中双髋关节同时置换4例,双膝关节同时置换1例,同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3例,余均为单侧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
2001.4~2003.3月手术27例,术后均应用药物抗凝治疗,并发有症状DVT4例,发生率为14%;2003.4~2005.4月手术41例,术后采取早期功能锻炼指导与协助医师抗凝治疗相结合的预防对策,并发有症状DVT1例,发生率为2%。
2 DVT形成的危险因素
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至今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2]。
2.1 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是术后深静脉血脉血栓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多属高龄,术前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静脉血栓史等,这些因素均可使血液成分改变,全血黏度增加,机体处于高凝状态[3];手术、创伤的刺激,机体的应激反应释放大量凝血因子,也会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术前晚禁食水、手术中的失血失液、术后饮水少等引起循环血量不足,导致血液淤滞和血液凝固性增高,诱发血栓形成。
2.2 静脉血流缓慢 高龄患者心肺生理功能减退或合并器质性病变,心输出量减少,静脉回流减慢,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术后由于麻醉作用及镇静、肌肉松弛药的使用,使肌肉丧失收缩能力,“肌泵”功能严重障碍[4];加之术前关节病损、术后切口疼痛使下肢活动受限,导致血流滞缓,使血液瘀滞,易发生DVT。
2.3 静脉壁的损伤 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术中止血带的应用、手术机械性损伤及骨水泥的应用,均可使静脉壁受损继而激活凝血系统,并吸附大量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而发生DVT。
3 DVT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3.1 术前健康教育 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凝血情况等进行认真评估后,根据病例特点针对性地向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DVT的危险因素及危害,争取主动配合,自觉按计划进行锻练。对吸烟者劝其戒烟,烟中尼古丁对血管有强烈的收缩作用,增加了血液粘稠度,因此向病人反复宣传吸烟的危害性。
3.2 适度抬高患肢 术后患者抬高下肢20°~30°,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不易形成血栓。髋关节术后在术侧肢体外下方垫入适当厚度软垫,使髋、膝关节稍屈曲;膝关节术后2d要求膝关节保持直位固定,一般采取抬高床尾以抬高患肢,尽量避免膝下垫枕或过度屈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