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为探索使新生儿母乳性迁延性黄疸快速退黄的方法,比较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新生儿母乳性迁延性黄疸的退黄效果。方法:选择母乳性迁延性黄疸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抚触组(实验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抚触护理同时配合常规护理。两组新生儿在治疗护理期间每隔24h测定血清胆红素一次,至直胆红素下降至119.17μmol/L以下,停止治疗护理。结果:两组间每日胆红素平均下降幅度、黄疸消退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母乳性迁延性黄疸具有一定退黄效果,是一种见效快、不需母婴分离、并且无创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母乳性黄疸;抚触护理
新生儿母乳性迁延性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随着母乳喂养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而胆红素过高,可以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后遗症较多。新生儿母乳性迁延性黄疸发病时间长,退黄慢,易造成母婴分离,影响母乳喂养。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减少新生儿母乳性迁延性黄疸的发生和程度是儿科和产科面临的问题。我们选择本院产科于2005.1~2005.12月收治的新生儿母乳性迁延性黄疸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抚触护理和常规护理干预,以观察对新生儿母乳性迁延性黄疸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产科于2005.1~2005.12月收治的新生儿母乳性迁延性黄疸100例,胎龄在38~42周,体重在2.5kg以上,均为母乳喂养。皮肤出现黄染时间3~5d,黄疸逐渐加重或持续不退,患儿精神反应、吃奶、睡眠、哭声及大小便均正常。查体:除皮肤巩膜黄染外,无其它阳性体征。母亲体健,无肝炎等病史,母子血型相配。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计数,转氨酶均正常,血总胆红素大于221μmol/L[1],黄疸消退延迟超过10~14d。均符合母乳性迁延性黄疸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病例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就诊日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浓度及其它情况与治疗组无明显差异。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常规护理加抚触护理,两组均采用常规退黄治疗。
1.2 护理方法
实验组采用腹部抚触,1次/d,每次30min。抚触方法:操作者双手宜暖,用婴儿润肤油润滑,左手放在新生儿右下腹部,右手进行腹部抚触,具体操作步骤:右手指腹从腹部的右上侧滑向右下;从右上腹经左上腹滑向左下腹;右下腹经右上腹滑向左上、左下腹。抚触者心情放松,注意目光与感情交流,动作轻柔适宜,每个动作3~5次。对照组不进行腹部抚触进行其他常规护理如脐带消毒,新生儿洗澡等。两组治疗护理期间每隔24h测定血清胆红素一次,直至胆红素下降至119.17μmol/L以下,停止治疗护理,观察两组每日胆红素平均下降幅度、黄疸消退时间。
1.3 护理要点
1.3.1 护理前后应用肥皂洗手
1.3.2 护士应严密观察黄疸变化的时间和变化的程度,是否出现胆红素脑病的早期症状,如尖叫声与抽搐等。因胆红素脑病对新生儿生命和健康威胁极大且预后不好,即使幸存者也留下神经系统严重的后遗症必须预防和阻止发生。
1.3.3 合理母乳喂养,保证水分和营养的供给。
1.3.4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保持室内温度24℃~26℃,相对湿度60%~65%,空气新鲜,防止对流,避免并发症发生。
1.3.5 病情观察,患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