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纤维支气管镜在ICU气道灌洗的配合和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ICU患者行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术的效果及最佳护理方法,确保检查顺利而安全。方法  通过详询病史,评估健康状况,接诊时心理疏导,临检前及检查、操作中的心理护理和术后指导等实践,回顾性综合分析总结。结果  22例患者经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术后,呼吸症状明显改善。通过22例临床护理实践,证明此护理方法行之有效,受检者都能顺利而安全的完成检查,未发生任何意外。结论  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时,护士只有熟悉业务,与医生密切配合,正确指导患者,才能做好患者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各项护理及操作,使工作顺利进行,得到满意结果。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ICU;气道灌洗;护理
   
  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检查对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价值早已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肯定。20世纪70年代后国外较普遍地开展了对重症呼吸衰竭经纤支镜行吸痰冲洗治疗。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已逐渐将此技术用于临床[1]。纤支镜检查,在肺科疾病诊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操作简单、安全、创伤性小。我科自2005年3月以来使用纤支镜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肺部感染或肺不张共计22例次。笔者认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给予良好的术中、术后护理是检查顺利进行及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现就护理工作的配合及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5年3月~2005年8月共行纤支镜检查患者22例次,其中肺心病患者5例次,慢阻肺患者11例次,肺癌患者4例次,其他原因致肺部感染患者2例次。男17例次,女5例次。年龄53~99岁,平均(68.3±7.7)岁。本组患者均清醒,有听力。

  1.2  术前的观察  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气道灌洗前所有患者均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发绀、心率增快(>120次/min),两肺听诊大量痰鸣,或一侧呼吸音极低或无呼吸音。血氧饱和度<90%,最低仅78%。经普通吸痰不能缓解。X线胸片提示有程度不等的感染征象,部分有肺不张。

  1.3  操作方法  采用Olympus BF或PENTEX纤支镜,在患者床边进行。全部患者均在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护下进行。患者取半卧位或仰卧位,保证充分氧供。纤支镜常规消毒后,经鼻或经气切套管进入。术前先给患者3~5min高浓度氧气或纯氧吸入,提高血氧饱和度后,再给气道注入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后行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术,并观察22例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经皮血氧饱和度、体温与X线胸片的比较情况。术中先快速检查并吸尽分泌物少的一侧肺,以保证在吸引患侧肺时能得到有效的通气,而不致因长时间缺氧引起各种并发症。随后吸引病侧肺并留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术中如分泌物黏稠不易吸出,可用生理盐水每次5~10ml或选用灌洗液(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8万u,加温至37℃[2])注入,以稀释痰液便于吸出,可反复数次直至吸尽。对已形成的痰痂或血痂用活检钳夹出。亦可对病变段或亚段支气管进行适度灌洗,或给予阿米卡星0.2g稀释后注入。操作要求动作轻柔、敏捷,如术中心率进行性增快或出现心率失常或血氧饱和度继续下降则立即停止操作。如各项监护指标好转可适当延长时间[1]。

  2  治疗配合与护理

  2.1  治疗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在机械通气下仍感呼吸困难,精神会更紧张,情绪不稳、烦躁、焦虑,且大多悲观失望,故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本方法治疗后所能达到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说明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因插管不能言语,可通过简单的手势和点头、摇头等获得答复。如患者病情允许也可用磁化写字板交流,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3]。

  2.1.2  体位及麻醉  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神志清醒的患者术前常规利多卡因喷雾麻醉鼻腔和咽喉部,多数患者同时行环甲膜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5ml,气管切开患者直接从内套管中注入利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纤维粘连蛋白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
    衰老真皮成纤维细胞胶原基因调控研究
    多潘立酮片致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一例
    人内皮抑制素在酵母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促
     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Hae 多态性和
    激光治疗玻璃体术后纤维膜渗出病人的护
    经纤维胃镜对小儿过敏性紫癜胃粘膜病损
    炎琥宁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50例疗效观
    博利康尼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息型支气管
    浅议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中医证治特点
    儿童支气管哮喘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临床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大鼠硬腭穿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纤维粘连蛋白的免疫组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