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红梅 沈君礼 苏瑞华 高竟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 抗凝药; 口服; 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993(2000)01-0030-01
换瓣术后患者一般须根据病情抗凝3~6个月,甚至终身抗凝。如果抗凝治疗用药不当,则会导致血栓形成、栓塞,或因抗凝过度造成出血等抗凝治疗并发症,导致治疗失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 抗凝药物的使用
1.1 药物选择 常用口服抗凝药有:(1)苯丙香豆素和新抗凝;(2)血小板功能抑制药如潘生丁、阿斯匹林等。
1.2 用药原则 何时开始使用抗凝药物,取决于手术所用瓣膜的类型及患者的自身条件。原则上机械瓣和生物瓣换瓣后均应尽早进行抗凝治疗,一般术后48~72 h内开始口服抗凝药。经过临床13例患者的治疗观察结果证明,愈早抗凝,安全性愈高。
1.3 用药剂量及方法 (1)新抗凝片 术后36~48 h开始口服0.5~1.5 mg;第2天按测得的凝血酶原时间给药,一般给0.5~1 mg,维持量为0.5~2 mg;(2)新双香豆素 首次口服剂量为400~600 mg,第2天一般为200 mg,维持量为100~200 mg;(3)华法令(进口) 首次口服量为1.5~3 mg,第2天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一般为0.5~1.5 mg左右,3 d以后维持量为0.5~2 mg。
1.4 剂量调整 口服抗凝药的用量,均以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为依据。抗凝治疗后一般每1~2周检查1次PT。患者的凝血血酶原时间应保持在正常值的1.5~2倍(18~24 s),如果PT值低于18 s,则每日增加抗凝药维持量的1/4,5~7 d后再查PT,酌情调整剂量;PT值超过30,若无出血现象,可每日减少维持量的1/4;若PT值在满意范围内,可3~4周复查PT 1次,但间隔不能超过1个月[1]。
2 护理要点
2.1 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对住院患者坚持每天查询,掌握瓣膜音量、音质的变化情况。根据使用抗凝药可能出现的头痛、血尿、鼻出血、皮下淤血、消化道出血及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等症状,结合PT检查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2 慎用抗凝治疗的干扰药物 广谱抗生素、长效磺胺、水杨酸钠等有增加抗凝的作用;维生素K、苯巴比妥、眠尔通、避孕药及激素类药物有降低抗凝的作用。抗凝治疗中,如需使用以上药物应尽量改用替代药物,如必须使用则要根据PT值调整抗凝药用量[1]。对换瓣术后妊娠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要加以选择,有些药品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流产、畸形。应使用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的肝素进行治疗。
2.3 合理指导饮食 一些食物中维生素K含量较高,如菠菜、白菜、菜花、豌豆、猪肝等,食量要控制,如过量则会降低抗凝药物的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本文编辑:师晓宁)
作者简介:廖红梅(1968-),女,四川绵阳人,大专,主要从事心胸外科及创伤护理
廖红梅(解放军第10医院 外科,甘肃 武威,733000)
沈君礼(解放军第10医院 外科,甘肃 武威,733000)
苏瑞华(解放军第10医院 外科,甘肃 武威,733000)
高竟(第四军医大学 唐都医院外科,陕西 西安,710032)
参 考 文 献
[1]刘玉莹,黄津芳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