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敬芝 阎凤
摘要:对104例脑出血术后意识障碍患者的营养护理进行分析总结。认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应遵循尽早留置胃管,肠鸣音恢复后即可开始肠内营养,先水后匀浆,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及个体化等原则;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按照“量出为入”的原则,加强水、三大营养物质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营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993(2000)03-0040-02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能否顺利渡过水肿期,能否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协同作用,其中手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和护理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由于脑出血和手术的双重刺激使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分解代谢加强,体重下降,免疫力下降,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本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第1天即给予肠内营养(EN),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104例,男59例,女45例,男∶女=1.31∶1,年龄35~85岁;无并发症76例(73.08%),并发电解质紊乱9例(8.65%)、低蛋白血症4例(3.85%)。死亡24例(23.08%),稍低于国内外报道[1]。
2 方法
所有意识障碍患者均给予留置胃管,鼻饲以匀浆膳(蛋白质43 g/L,脂肪43 g/L,糖类128 g/L,渗透压405 mosm/L,热量4.48 kJ/L,维生素14种,矿物质元素11种,含乳糖酶)为主的流质饮食。采用一次性小儿输液吊桶缓慢滴注,以防胃潴留、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EN遵循以下原则:(1)尽量留置胃管;(2)肠鸣音恢复后即可开始EN;(3)先水后匀浆,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
3 护理体会
3.1 水分的补充 正常人每日水的摄入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即摄入与排除水量均为2 000~2 500 ml。对于本组患者,我们按照“量出为入”的原则补充水分。为防止脑水肿,患者应严格将输液量控制在1 500 ml左右,与生理需要量相差的500~1 000 ml水分必须由消化道摄入。而术后意识障碍者,不能经口进食,无口渴感,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则可引起高渗性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加重昏迷,甚至引起颅内再次出血。另外,发热和使用甘露醇促使排出液量增多,必须及时增加消化道摄入量,以达到出入量的平衡。
3.1.1 高热时水分的补充 本组患者中94.8%有发热症状,其中低热16.8%,中度热55.6%,高热22.4%。因体温每升高1℃,机体水分丢失增加100 ml/d[2],故对本组中的发热患者每天经消化道额外补充水分200~400 ml。
3.1.2 使用甘露醇时的水分补充 甘露醇为高渗液,可使脑细胞内水分进入血液而减轻脑水肿;同时,甘露醇又可引起高渗性利尿而使尿量明显增加。在输液量限制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从消化道内补充丢失的体液,很快就会引起体细胞缺水而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护士应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根据排出量的多少确定胃管内注入的水量。
3.2 三大营养物质的供给 本组患者多为老年人,能量代谢相对较弱,每天热能供应在7 013~10 460 kJ之间[3];蛋白质的供应为100 g[4],以豆类食品为主。
3.3 无机盐及维生素的补充
3.3.1 钠的补充 由于输液量的限制及脱水药的应用,很易引起低钠血症。使用甘露醇时发生低钠血症的可能性更大[5]。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意识障碍患者钠的补充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注意检测血钠、尿钠水平及24 h出入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钠的摄入量。补充时以食盐为主。
3.3.2 钾的补充 钾在维持细胞代谢、细胞内外渗透压及酸碱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本组患者由于脱水剂的应用,低钾血症的发生率较高,故在静脉补钾的基础上,积极经消化道补充富含钾的食物,如桔汁、蕃茄汁、西瓜汁等。我们体会,低血钾重在预防,对于脑出血术后意识障碍患者,如已出现低钾血症则主要应从静脉内补钾,口服补钾短期效果不佳。
3.3.3 维生素的补充 维生素是蛋白质、脂肪及糖类代谢中不可缺少的辅酶,在调节物质代谢、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除匀浆中含有的维生素外,每日还应经消化道补充适量的胡萝卜汁、菠菜汁及水果汁等,每次150~150 ml,每日2~3次。
3.4 保持肠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防止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利尿剂,使胃肠功能减退,很易引起菌群失调而增加肠源性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