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估以前提出的不足问题是否有改进。个别病例重点交班, 每班床头交班时进行宣教, 直至过渡到有计划的拔管。护士每天与清醒患者的交流沟通时间力争达到1h以上。
1.3.3 消除不适 合理安置体位,定时翻身,使患者舒适; 适当的镇静、镇痛,使用安定、吗啡等药物,以减轻疼痛、缓解紧张心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及时处理大、小便;导管置于合适位置,减少导管引起的不适。
1.3.4 规范护理常规 操作过程中做好解释工作,在吸痰、翻身、医生治疗及床边摄片前做好解释工作并取得配合, 同时提醒相关操作人员妥善固定气管插管, 避免管道移位给患者造成不适而诱发自行拔管。
1.3.5 妥善固定导管
1.3.5.1 气管插管 确定深度后用胶带在导管外露的刻度作一标记,用黏性和韧性好的3M胶布交叉固定,再用一条纱带绕过耳廓在头部一侧系紧,以推动插管不滑动为宜,起到双保险作用。每班护士检查插管深度及导管固定情况。
1.3.5.2 气管切开套管 固定带系一死结,松紧度以与颈部留一横指间隙为宜。根据患者颈部水肿情况及时调整固定带的松紧度。
1.3.6 肢体约束 向清醒患者及家属说明约束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无意或不小心拔管,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用附有软垫的约束带约束,松紧度要合适,过紧可损伤皮肤、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仍有可能拔管。
1.4 评价 比较CQI 前后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数据应用SPSS 10. 0 软件统计分析,气管切开套管和气管插管数据应用Fisher 精确概率法检验。
2 结果
通过该流程的实施,护士的沟通能力、防范意识明显增强,导管固定技巧、沟通技巧显著提高;危重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下降,见表1 。表1 CQI 前后各类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比较
3 讨论
3.1 CQI 可提高患者对气管插管的依从性 CQI 实施的过程中细化各环节,确保CQI 的有效实施,进而提升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评估能力、沟通技巧,护士实施护理技术操作时优先考虑患者的安全,减少可预料护理意外的发生[6],从而有效防止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使插管的依从性提升。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