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的护理探论

【摘要】  目的 提高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23例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的护理要点:(1)病情严重进行病情观察,各种生命体征监测,包括T、P、R、BP、神志、瞳孔,保持各种呼吸管道的通畅,各种监测仪、治疗仪的使用和护理;(2)病情稳定后神志转清的心理护理,包括认真听其主诉、耐心解释、解除疑虑、以各种激励方法加以鼓励;(3)作好出院宣教、随访健康教育工作。结果 23例均能康复出院。通过2年多的随访,有20例能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其他能生活自理。结论 颅脑外伤致后遗症——精神障碍在科学的治疗和全面的护理,特别是在康复期的心理护理下是能完全康复出院,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  颅脑外伤;精神障碍;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完善,飞机、火车、公交车和私家车辆剧增,可伴随而来的灾难也越来越多,车祸致颅脑外伤简称脑外伤的病人也比比皆是,据统计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病人约占头部外伤的3%~5%,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我们对这类病人进行了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临湘市人民医院从2004—2007年,共收颅脑外伤病人200余例,致精神障碍者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18~53岁,平均33岁。

    1.2  临床症状  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一般发生在神志清醒后的恢复期,神经系统检查并无客观体征,23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阳性特征:轻者出现烦躁,没耐心、责任心下降;重者出现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或冲动人格障碍。如性格暴躁、冲动、无责任心、怪罪他人、残忍(包括辱骂和毒打他人),抽搐等类似癫痫样发作等临床现象,且所表现出的精神症状与颅脑损伤程度并无正相关,其原因:一部分学者认为个人以个性特征及心理因素是其主要原因[1],另一部分认为颅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产生如:头昏、头痛、恶心、烦躁、近记忆力减退也是不可分割的原因,是有器质性基础的,认为是脑外伤导致微小的脑组织挫伤、破坏了脑组织的微结构,影响了脑脊液的循环和代谢,甚至影响了基因的表达,导致上述症状的产生[2,3]。

    1.3  治疗  在治疗方面尚无特效药物,病情危重,神志不清时,有手术指征及时手术治疗,然后给予降颅压、利尿、止血、供能、护脑、增加脑组织功能的恢复,包括药物治疗增加脑组织的功能,脑功能治疗仪的使用,利用电波治疗增加脑组织功能,高压氧治疗等营养植物神经功能,抗精神药物的使用等。

    2  护理

    2.1  病情严重时的护理  (1)病情严重,神志不清时,立即给予吸氧,头偏向一侧,以便呼吸道畅通,有呼吸道阻塞时,SpO2↓↓立即备气管切开包,并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导尿等,同时做好陪人亲属的工作。(2)躁动不安时,床边加床栏有专人监护,找出躁动的原因并对症处理后用约束带把四肢系于床栏上,并注明时间,及时放松,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如鲁米那等。(3)保持各管通畅,及时记录出入量,控制输入速度,脑外伤病输液速度宜慢,以每分钟20~40滴或40~60滴为宜,依病情而定,以防颅内高压脑疝形成;有颅内高压者,在给予脱水剂治疗时速度要快,以125~150滴/min在10~15min滴完,同时也要控制输液量以每天1500~2000ml为宜,尿量应≥600ml/d,每班更换氧气管,每天更换头部引流袋和集尿袋1次,同时用络合碘棉球消毒尿道口周围,倾倒尿液时先用络和碘消毒集尿袋出口再夹导尿管倾倒以防感染,更换头部引流袋时用止血钳夹住头部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并记录各流液的性状和量,为医生提供参考。(4)生活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等清洁口腔2~3次,每1~2h翻身、拍背1次,每天床上擦洗2次,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干燥。从胃管内喂食前后用温开水各20ml冲洗胃管,每2h记录1次,每次总量≤200ml,温度适宜,喂药水前后也要用温开水各20ml冲胃管。(5)有心电监护时,注意各导联安放部位是否正确,心电图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概念问题
    外伤性上矢状窦中后2/3段损伤四例
    有关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诊断临床应用探讨
    颅脑损伤后血清垂体前叶激素甲状腺素水
    微创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
    颅脑火器伤的急救措施
    249例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策略分析
    腹腔镜在闭合性腹部外伤中的应用
    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肾出血
    重型脑外伤后脑积水24例
    脑通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认知障碍中的应
    活血定痛胶囊治疗外伤性顽固性头痛180
    33例手外伤早期处理失误原因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