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脊柱侧弯患儿配戴矫形器的护理体会

【摘要】  患儿由于自身生理与心理变化特点,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心理表现,在配戴矫形器时缺乏依从性。本文通过正确的康复指导及健康宣教,使患儿能自觉主动地配戴矫形器进行矫正治疗。

【关键词】  脊柱侧弯;患儿;配戴矫形器;护理

脊柱侧弯是少年及青少年发育时期的一种病理状态,即脊柱在某一段或几段出现了侧方弯曲,造成患儿形体不端,严重时可累及胸廓,影响到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引起截瘫;如果不能早期有效防治,将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1]。临床上常采用的康复手段包括:运动疗法(矫正体操)、物理疗法、配戴矫形器及心理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其中配戴脊柱矫形器治疗是目前控制早期脊柱侧弯进展的有效方法,有效率为82%[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康复科从2004—2007年共收治脊柱侧弯患儿64例,现将采用Boston及色努矫形器治疗的患儿在配戴时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康复科2004—2007年收治康复治疗的脊柱侧弯患儿64例,全部病例经脊柱X线或CT检查提示有脊柱的结构异常改变,经测量Cobb氏角20°~40°,不需手术治疗均符合脊柱侧弯临床诊断标准的患儿,其中男18例,女46例,平均年龄(12±1.41)岁。本研究把病例随机分成两组,两组都对患者家属进行配戴支具的指导,但观察组经过适当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护理指导。

    1.2  治疗方法

    1.2.1  使用支具  支具材料采用改进性聚丙烯板材,所有随访病例均穿戴胸腰骶支具(TLSO) 或因较高节段胸主侧弯而佩带颈胸腰骶支具(CTLSO) 。根据测量的身体尺寸,以患儿为模子,对照X线片,先用石膏取模,浇铸石膏模具,然后根据三点加压法标记出加压点及骨性标志,对模具进行修整,将剪裁合适的板材加热软化后冷却定型,加上拉力扣,患儿试戴,最后修整合适。

    1.2.2  穿戴方法及注意事项  矫形器的穿戴: 所谓“穿戴”是指患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坚持使用矫形器,达到矫形治疗的目的。穿戴方法:(1)开始阶段 应该在家长或医务人员的帮助下正确穿戴。(2)应穿戴在一件较紧身没有接缝的棉质内衣上,同时较矫形器长。(3)将矫形器稍拉开,患者侧身穿进,不要将矫形器拉开太大。(4)尽量将内衣拉平,在矫形器内、特别是压垫部位不发生褶皱;内裤应穿在矫形器的外面,可减少对皮肤的压迫。(5)先将搭扣松松合上,在可能的情况下躺下,再将搭扣拉紧,侧弯角度>40°的患者一定要躺下穿戴。(6)拉紧搭扣后,将双手放在腰间将矫形器向下压,使脊柱伸展。(7)使外观上不引人注意,可穿着较宽松的外衣。(8)进餐时可以适当松开矫形器,最好是少食多餐。注意事项:穿戴支具时,患儿身体位置摆正,要求骨盆托对双侧髂嵴完全对称包住并无压痛。患儿坐位时支具下端不能接触凳椅平面,距离凳椅2~3cm 以免触痛不适。支具与皮肤之间空隙一般小于1 指为宜,但需注意骨性突起部位避免受压。第1天穿戴以3h左右为宜,5~10天为调整期,在这期间应将支具上的拉力扣逐渐系紧,并逐渐延长穿戴时间。

    1.2.3  穿戴时间  在1个月后,根据患儿佩带情况进行调整,每3 个月复查1次,行脊柱后前位及侧位X线片,了解脊柱侧弯及 Cobb 角变化情况,根据实际生长表现,1~2 年更换1次支具。支具要求每天佩带时间在22h以上,每天可将支具取下1~2h以从事体育活动和功能锻炼以及洗澡等。如患儿穿戴支具后无明显不适或畸形无明显加重,支具的穿戴一般持续到骨骼的发育成熟。

  2  矫形器配戴的护理干预

    2.1  配戴脊柱矫形器前的心理护理  根据各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做集体游戏,使其注意力转移。进行心理干预前最重要是做好患儿父母工作,首先让其父母了解矫形器的功能,配戴矫形器治疗的必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早期后路环状减压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全国
    BacT ALERT 3D结核分支杆菌快速培养系
    广东省中山市城乡中 小学生脊柱侧凸普
    应用TSRH三维矫形系统治疗脊柱侧凸
    未分化脊柱关节病83例临床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
    脊柱关节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h1 Th2淋巴细
    晚发型强直性脊柱炎二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一例
    单侧经皮穿刺脊柱后凸椎体成形术的入路
    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复合控制性降压应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