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体会急重症脑膜脑炎高热期体温控制对疾病转归的重要性。方法 以整体护理为指导,按照PDCA程序,实施亚低温防治法。结果 高热期体温控制且无并发症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的控制高热期体温,保证了患者的治疗结果。
【关键词】 急重症脑膜脑炎;高热期体温控制;护理
急重症脑膜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中病情较严重的疾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危及生命。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致残率、死亡率高等特点。持续高热是急重症脑膜脑炎的护理难题,高热降温是急重症脑膜脑炎救治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因此,体温控制是治疗中的重点。本科采用人工亚低温降温治疗及护理监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4月—2008年 9月我科收治急重症患者共24例,其中病毒性脑炎6例,乙型炎脑6例,结核性脑炎3例,流行性脑炎2例,散发性脑炎5例,化脓性脑炎2例;其中年龄最小者为6岁,最大者为56岁。体温均不同程度升高,最高40.3℃。经护理综合评估后,采用人工亚低温治疗,痊愈14例,好转7例, 无效3例,总有效率91.5%。
2 护理与监测
以整体护理为指导,按照PCDA循环程序,对病人实施亚低温治疗护理。
2.1 评估 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方可实施亚低温治疗。
2.2 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亚低温降温个案护理计划,征得家属同意实施治疗与护理。
2.3 实施
2.3.1 方法 将病人单独置于监护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新鲜,30℃室温中,减少盖被,氯丙嗪、异丙嗪各按1mg/kg体重计算,肌肉注射Q8h,实施物理降温。病人头部用冰帽或腋下、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处置冰袋,开始的降温速度是每小时降温0.5℃~1.0℃,体温降至37.0℃后,每12h降温0.5℃~1.0℃,到达设置体温(肛温在34.0℃~35.0℃),根据病人生命体征及有无寒战等情况调节冬眠药物用量和次数,维持目标体温3~5天,防止体温过低导致并发症,并在西医对症、对原因治疗基础上,根据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遵医嘱给予清宫汤或羚角钩藤汤加减并送服安宫牛黄丸鼻饲灌服,6岁以下小儿予半粒,日1次,6岁以上,予1粒,日1次,成人1粒,日2次,醒脑静10~30ml 加入适量葡萄糖注射液中稀释静滴,Q12h,直至临床症状消失为一疗程。在整个降温过程中,均采用肛温测定,1h监测、记录1次,实施亚低温疗法过程中,开始后30min内忌搬动、翻动病人,以防导致体位性低血压。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后,开始复温,采取自然复温法,停止使用冬眠药物,逐渐撤掉冰帽与冰袋,禁忌复温过快。
2.3.2 监测
2.3.2.1 神经系统监护 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瞳孔、肌张力的变化,30min记录1次,监测血压、脉搏变化,协助医生行腰穿术监测颅内压、脑灌注压、防止脑疝及因脑灌注不足造成缺氧的继发性损害。采用Glasgow昏迷指数评分法评定病人意识状态。
2.3.2.2 循环系统监护 危重病人病情瞬息多变,出现高热使其生命受到更大威胁,治疗时使用的冬眠药,如氯丙嗪可以使心率减慢、血压降低,严重时出现心律失常,重者可发生心房颤动或心室颤动。因此,应严密监测循环系统变化,采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24h动态监护心率、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注意观察病人面色、肢端循环,发现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发绀、心律不齐,说明循环障碍,冬眠过深或体温太低,必要时停用冬眠药并给予保暖,遵医嘱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2.3.2.3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