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牵引过程中的护理、操作等问题,以防发生不良反应,甚至造成医源性损伤。方法 依据年龄、体质、病情选择牵引方法、牵引重量、牵引力线和时间。既要达到牵引疗效,又不至于引起不良反应,更不要造成新的损伤。结果 年老体弱者不选择三维牵引,重量以自身体重的40%开始,牵引力线依据病情,牵引时间应灵活掌握,不宜局限在30min。结论 要求护理、操作人员正确选择牵引方式,调整好牵引力线,设定好重量和时间。同时还需严密观察,询问患者,即可减少不良反应和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关键词】 腰腿痛;牵引;治疗;护理
腰腿痛常见多发,且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CT、MRI的相继应用,需要牵引治疗的腰腿痛患者逐年增多。因此,腰椎牵引治疗已广泛普及应用,而且已收到满意疗效。但是,在牵引治疗的过程中,即便严格掌握好了适应证和禁忌证,也可能因护理(操作)等因素,引起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新的损伤,为减少患者痛苦和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笔者通过反复的临床观察和复习有关文献,对腰椎牵引疗法的护理(操作)等问题浅谈如下。
1 牵引选择
牵引方法较多,有手法牵引、悬吊牵引、骨盆牵引、电动牵引等。目前比较普遍应用的是电动牵引,其电动牵引分别有一维、二维、三维牵引。依据病情、年龄和所在医院配制进行选择。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选择三维牵引应慎重,对于老年体弱者,最好不选择三维牵引。即便选择一维或二维牵引,尚需慎重,因牵引而造成髂骨骨折者临床并非少见,因牵引而造成死亡的病例偶尔有之,并非耸人听闻。其次间隙牵引问题,年老体弱、体质消瘦者,最好选用持续牵引。其他人群如首次牵引时腰痛者,也应该做持续牵引。
2 牵引力线
多数患者选择水平牵引即可达到目的,其主病例可供选择的有:(1)头低脚高位。即将床脚垫高20cm,在牵引过程中,借助身体重量作反牵引,同时腰椎后缘椎间隙增大,负压增加,有利于突出物还纳。(2)头高脚低位。即头部高于脚20cm以上,在牵引过程中,除有反牵引力外,根据生物力学原理,使牵引力更集中,使腰椎后缘间隙增大,负压增加,有利于突出物还纳。(3)左右旋转位(三维牵引),在牵引过程中,依据病情需要设定重量和旋转幅度,持续牵引过程中配合左右旋转,与一维、二维牵引比较,在旋转过程中对软组织有挤压作用,其负压将突出物挤压进原位。但风险相对较大。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以防不测。
3 牵引重量
牵引重量是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过轻则达不到疗效,过重则患者难以承受,甚至引起不良反应和发生医源性损伤。特别是首次牵引的患者,不论选择何种牵引,重量轻与重,均应慎重。但是,一般教科书或参考书均没明确界定,也确实难以统一。通过反复临床观察,笔者以为:(1)首次牵引患者,以自身体重的40%为宜,尔后逐渐加至50%。(2)年老体弱者,以自身体重的30%开始,尔后逐渐加至40%。
4 牵引时间
多数教科书或参考书都载每次牵引时间30min,每天1~2次,10天为1个疗程。但临床实践过程中,需根据牵引方式、体质状况等灵活掌握。(1)首次骨盆牵引,一维、二维牵引,以20min为宜,每天1次,尔后可适当延长到25~30min。对于首次牵引患者,应将有关情况告知患者,如出现不适,应及时说明。作为护理(操作)人员,还应随时询问患者,一旦有异常,应马上停牵,不必局限在20min。(2)三维牵引。首次牵引更应慎重,因牵引重量相对重,同时又有旋转力,因此,牵引时间相对短,需灵活掌握,严密观察,询问患者感觉。原则上不离开患者。(3)年老体弱者,首次牵引不定时间,一旦有不适,立即停止。尔后如无不适,仍以20min为宜,没必要牵引30min。(4)解除牵引后,患者应在床上休息几分钟后再起床,否则可能因体位改变而出现不适。如起床后腰痛难立者,需卧床休息观察。5 不良反应在牵引过程中,除严格按上述要求操作外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1)胸痛和髂棘处痛,多见于消瘦者,乃因捆扎带扎紧后加上牵引力所致。因此,凡瘦弱者,应在捆扎带处垫软垫即可避免。(2)心前区憋闷,呼吸困难者应立即停止牵引,分析原因,如胸部捆扎带过紧,高血压病、心脏病变均可引起。(3)患肢麻胀加重者,一般而言,大多数患者在牵引过程中,胀麻相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