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珍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妇产科, 武汉 430022
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是围产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倾向认为与子宫胎盘血流降低有关[1]。1992年1月至1997年6月我科采用丹参、川芎嗪治疗IUGR孕妇3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IUGR孕妇48例,年龄22~31岁,平均24.8岁。孕27~36周,平均31.7周。诊断标准:产前经B超测定胎儿双顶径(BPD)、股骨长(FL)及腹围(AC),根据BPD-AC,FL-AC胎儿体重换算表[2]估计胎儿体重,并参照我国15个城市不同孕龄胎儿体重表,凡胎儿体重小于相应孕龄第十个百分位数者,则诊断为IUGR。治疗组30例,用丹参、川芎嗪治疗;对照组18例,用复方氨基酸治疗。
方法:治疗组用丹参30 g、川芎嗪1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30~40 gtt/min,1/d,7 d为1个疗程,共用1~2疗程。对照组用复方氨基酸250ml静滴,1/d,共用7 d。
疗效标准:用B超测定用药前后BPD、FL、AC,辅以宫高、腹围、体重等综合评定。①有效。孕31周前平均每周增长速度△BPD≥3.0mm,△FL≥2.7mm; 孕31~36周△BPD≥1.6mm, △FL≥2.0mm;②无效。BPD、FL未达到上述标准。
2 结果
用药前两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治疗前两组临床指标
组别 例数 孕周(W) 宫高(cm) 腹围(cm) BPD(cm) FL(cm) AC(cm)
治疗组
对照组 30
18 30.70±1.97
29.92±3.36 25.80±4.49
25.49±4.23 85.90±5.92
84.57±4.17 7.59±0.34
7.34±0.33 5.31±0.33
5.34±0.49 21.40±2.22
20.90±1.47
治疗组30例,有效29例(96.7%),其中5例经过2个疗程治疗;无效1例(3.4%)。对照组18例,有效11例(61.1%),无效7例(38.9%)。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58,P<0.05。
3 讨论
IUGR的发病机制与子宫胎盘血流降低有关。正常妊娠时,子宫胎盘血流量随着妊娠的发展而逐渐增加,而IUGR者子宫螺旋动脉管壁出现大量泡沫细胞,即所谓“急性粥样硬化”现象[3,4],导致子宫胎盘血流量降低。有报道[5]活血化瘀药物丹参、川芎嗪能明显降低子宫及脐动脉血流阻力,增加子宫胎盘血流量,可通过降低血液粘滞性,溶栓抗凝,疏通微循环和提高组织摄氧能力等途径,改善子宫胎盘循环,促进胎儿宫内生长。
4 护理
4.1 熟悉IUGR诊断标准:由于目前IUGR的产前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为此,我科制定了上述IUGR的综合评定诊断标准,熟悉和掌握IUGR诊断标准,可为IUGR监测提供依据。
4.2 心理护理:治疗前为解除孕妇对治疗方法不理解而产生的紧张、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向孕妇及家属讲解有关药物治疗问题,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尤其是经1个疗程治疗效果不明显者,更需耐心细致地解释,以便进行第2个疗程。
4.3 氧疗:治疗期间吸氧,流量2~3 L/min,3/d,每次30min。嘱患者左侧卧位,每隔4 h监测胎心变化,指导孕妇自测胎动。
4.4 观察药物反应:由于丹参、川芎嗪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本组中有3例在用药过程中出现面色潮红、心慌等症状,停药后即消失。因此,丹参、川芎嗪静滴时,滴速应控制在40 gtt/min以下,用药过程中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停止治疗,并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处理。
4.5 出院指导:治疗结束后嘱孕妇每隔1周来院进行产前检查,1个疗程效果不明显者,可间歇1周再行第2个疗程治疗。
(本文承蒙刘义博士指导,特此致谢)
参 考 文 献
1 Adiel F, Schulman H, Farmalcids G e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