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英 张勇昌 唐 萍 黄基芬 曹筱珊 覃楚群
广西玉林市人民医院,玉林 537000
静脉输液加药注射器细菌污染的监控是控制院内感染的环节之一。1996年7~8月对我院加药注射器进行随机抽样监测,并对其污染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材料与内容:取神经内科、烧伤科和耳鼻喉科正在使用的加药注射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和玻璃注射器)共99副,于使用后1、2、3 h采样(药敏纸和培养基均为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生产),每副分别采样3份(针头、空筒、活塞各1份),分别观察不同型号注射器、不同药物加药注射器污染情况及细菌种类与治疗室空气、物体表面、护理人员手带菌的关系。
1.2 监测方法:①培养基的选择。加非抗生素药物注射器用普通肉汤作培养;加抗生素药物注射器用抗生素药物拮抗剂培养基,其中加青霉素类注射器的培养基中加青霉素酶,其含量参照《诊断细菌学》[1]方法;其他抗生素注射器的培养基内加硫酸镁,含量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②培养方法。在严格无菌条件下采样,样本置37℃温箱内,连续7 d作需氧培养,发现肉汤混浊后立即转种血平板,进行纯培养。③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按卫生学标准无菌生长为合格。药敏试验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并采用M-H琼脂平板试验。
2 结果
2.1 注射器用后1、2、3 h细菌污染情况:见表1。
表1 注射器用后1、2、3 h细菌污染情况
时间(h) 采样数 污染数 %
1
2
3
合计 90
93
114
297 12
15
36
63 13.33
16.13
31.58
21.21
经统计学处理:1 h与3 h比较,u=3.04,P<0.01;2 h与3 h比较,u=2.5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加药注射器使用后细菌污染情况:针头污染21份,占21.21%;空筒18份,占18.18%;活塞24份,占24.24%。
2.3 不同型号加药注射器细菌污染情况:≤10 ml和≥20 ml的注射器分为两组进行比较。≤10 ml注射器51副中采样153份,合格129份,合格率84.31%;≥20 ml注射器采样144份,合格104份,合格率72.22%。u=2.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注射器越大,污染机会越多。
2.4 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与玻璃注射器细菌污染情况:一次性塑料注射器采样114份,细菌污染14份(12.28%);玻璃注射器采样183份,污染49份(26.78%),两者比较,u=3.2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玻璃注射器细菌污染率高。
2.5 不同药物加药注射器细菌污染情况:常见加非抗生素类注射器污染最多,而加抗生素的注射器污染较少,见表2。
表2 不同药物加药注射器细菌污染情况
加药物种类 采样数 污染数 %
生脉、脑活素
能量合剂
清开灵、刺五加
地塞米松、胞二磷胆碱
抗生素类、病毒灵
其他
51
42
22
16
146
20 23
12
7
4
13
4 45.10
28.57
31.82
25.00
8.90
20.00
2.6 治疗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及护理人员手细菌污染监测:操作前及注射器使用后1、2、3 h分别采样。空气18份,合格8份(44.44%);物体表面28份,合格27份(96.42%);护理人员手采样54份,合格51份(94.44%)。标准参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与操作》[3]。检出细菌种类见表3。
表3 注射器与治疗室空气、物体表面
及护理人员手带菌情况(份)
细菌种类 注射器 治疗室
空气 物体
表面 护理
人员手
枯草杆菌
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