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作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下腔静脉近心端缝闭,在其远心端与右肺动脉下缘利用Gore-Tex人造血管从心外连接。
2 术前护理
常规术前准备,行心电图、心脏彩超及X线胸片检查,同时行心血管造影,以明确心内畸形及肺血管发育情况;嘱患者卧床休息,予持续吸氧,以减少氧耗,改善缺氧状况;此类患者活动耐力差,应根据病情制订生活护理计划,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满足需求。
3 术后护理
3.1 体位 取“V”字型体位,即患者上半身抬高45°,下半身抬高30°,以利于腔静脉血回流、血液顺利由腔静脉达肺动脉,使肺血增多,促进氧合,同时亦利于胸管引流。护士在准备床位时选择床头及床尾均可摇高的双摇床。
3.2 扩张肺血管,降低肺血管阻力
3.2.1 镇静药物的使用 患者烦躁、呼吸对抗可导致低氧血症,严重者引起肺血管收缩,肺动脉压力急剧上升,导致右心衰竭,严重影响腔静脉血回流,因而术后适当应用镇静药或肌松剂,保持患者安静。我们采用芬太尼1~5 μg/kg或卡肌宁1 mg/kg静脉推注,视病情亦可用注射泵持续滴入镇静剂。吗啡可能引起肺血管收缩,故应避免使用[2]。
3.2.2 呼吸机使用的监护 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SIMV呼吸模式,主要呼吸机技术参数:潮气量(TV)8~15 ml/kg,呼吸频率(f)16~24次/min,氧浓度(FiO2)0.45~0.6,吸呼比(I∶E)1∶1.5~2.0,呼吸机使用期间定时监测血气分析,根据其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pH7.5左右、PaCO2 20~25 mmHg,SatO2 90%以上,使过度通气呈轻度呼吸性碱中毒状态,以扩张肺血管。充分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每2~3 h吸痰1次,注意动作轻柔,每次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前、后呼吸皮囊给纯氧3~5 min,以免造成缺氧。呼吸机使用期间和气管插管拔除后进行必要的胸部体疗,帮助拍背、咳痰及深呼吸运动,一般每3~4 h 1次,切勿过频过剧。符合拔管指征后即时拔除气管插管,减少应激反应发生。因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影响静脉血向心回流,降低心排出量[1],故呼吸机使用期间,不设立正压呼吸。
3.2.3 扩血管药物的应用 术后应用硝普钠以扩张肺血管,降低肺血管阻力。使用时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心率和血液动力学监测结果调整使用剂量。
3.3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 术中置放Swan-Ganz导管及动脉测压管,术后持续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动脉压(ABP)、肺动脉压(PAP)。CVP主要受右心功能和血容量的影响,其值的高低反映了这两方面的动态平衡,正常值为6~12 cmH2O。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CVP可允许提高到25 cmH2O,以利于增加右室舒张末期容量,提高心排出量[1]。本组患者在循环稳定的基础上输注全血、血浆等提高CVP值,使CVP稳定于12~18 cmH2O,即肺动脉压也是12~18 cmH2O。CVP值除由测压得知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颈静脉充盈的程度来判断,颈静脉充盈程度与中心静脉压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45°半卧位时见颈静脉充盈者,CVP约为15 cmH2O[1]。术后连续心电监测,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导致心律失常的多种因素,如:缺氧、酸中毒、发热、疼痛、低血容量、高碳酸血症、电解质紊乱、过度强心刺激及心包填塞等,及早纠正。本组病例术后无心律失常发生。每小时记录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平衡。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