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足的护理进展 |
|
陈秀军
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作者综述了糖尿病足的发病原因、诱因以及近年来治疗、护理进展情况。危险因素及诱因包括:血管病变,足部溃疡和神经病变;治疗进展综述了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清创手术治疗;护理进展包括糖尿病足皮肤水泡及溃疡面的处理:足部卫生、保暖、运动。健康教育,预防为主等。 关键词:糖尿病; 糖尿病足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993(2000)06-0016-03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并影响其生活质量。我们综述了糖尿病足的发病原因、诱因,以及近年来治疗、护理的进展情况,以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重视。
1 发病率
足部溃疡是糖尿病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糖尿病患者大约有15%会发生足部溃疡,足部溃疡久治不愈,继发感染,发生坏疽,最终导致大约85%的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美国糖尿病患者每年因足及相关问题而入院者约占20%。因糖尿病足而截肢者占所有非外伤性截肢的一半,截肢率1%,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则高达10%。国内有人[3]对384例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老年和老年前期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分别为49.5%和27.4%,中青年组为11%。
2 危险因素及诱因
2.1 血管病变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发生要比非糖尿病患者高5倍,通常见于老年患者,患者多有间歇跛行病史。溃疡多发生于足的外侧或足背,溃疡形态不规则,疼痛(无明显神经病变时),足温降低(冷足),不能扪及足部动脉搏动。血管病变包括大中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以深部动脉受累较重,膝以下胫动脉病变相对发病率为90%,血管病变最典型的症状是疼痛,主要表现为休息痛、夜间痛及间歇跛行。临床检查见肢端凉,脉搏减弱或消失,皮肤萎缩,评价血管病变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是踝臂指数(ABI),即踝部收缩压与臂部收缩压的比值,正常人因踝部血压稍大于臂部血压,故ABI>1,ABI常与临床症状有关,ABI为0.9~1.0可有轻度症状,为0.5~0.9可有跛行,为0.3~0.5可有缺血性休息痛,<0.3可有坏疽(但如果有胫腓动脉明显钙化时可影响压力测定,应注意区别)[1,2]。 2.2 足部溃疡和神经病变 足部溃疡有神经性和混合神经性之分,神经病变累及感觉神经,使足部保护性感觉丧失,形成典型的无知觉足,是发生神经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其症状是红、热、无痛感、下肢及足部皮肤干燥、无汗、有裂隙,无知觉足在反复的机械性压力下发生无菌性、炎性组织自溶,是糖尿病神经性溃疡(即压迫性溃疡)的主要发病机制。混合性溃疡:根据发病程度不同,有时有痛感、凉感,其原因是穿着不合适的鞋、趾甲问题、受压及热损伤等[2]。 2.3 诱因 发生糖尿病足常见诱因有:穿鞋不当,如赤足穿鞋或鞋子大小不合适,发生摩擦伤;修剪趾甲过深致伤;取暖不当或洗脚水温度过高烫伤;足癣,胼胝治疗不及时,不适当,破溃等。糖尿病足患者周围神经病变致使足部感觉严重减退,甚至丧失,足损伤后也常不能及时察觉,延误治疗,感染扩散致糖尿病足发生。
3 治疗进展
3.1 药物治疗 3.1.1 抗生素治疗 足部感染以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多见,但深部感染通常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对严重感染主张抗生素联合静脉用药,这种联合用药一般需要10~14 d,如有骨髓炎则需要4~6周并口服用药10周[2]。总之早期、足量、高效联合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是治疗本病的关键[4]。患者入院后即对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开始应用抗生素,采取联合应用针对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抗生素,视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 3.1.2 胰岛素治疗 控制糖尿病积极治疗糖尿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消除高糖的“毒性作用”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根本[4],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不仅能控制血糖,还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全身情况,加快伤口愈合。伤口严重感染时更应积极应用胰岛素[5]。下肢溃疡、肾功能减退、手术前后和发生坏疽时也需应用胰岛素治疗。标准是指空腹血糖控制在<6.7 mmol/L,高血糖控制后,对氧具有高度亲和性的红细胞糖基化血红蛋白下降,下肢和足组织血流随之改善,氧供给增加,就可治疗和延缓糖尿病足的发展[6]。 3.1.3 其他药物治疗 氟罗沙星与克林霉素联用治疗糖尿病患者具有截肢危险的足部感染,具体方法:静脉给药,[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注射性神经损伤的机制与防治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析非正式群体与护理管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