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血病患者强化治疗期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
|
王艳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普及,心身整体护理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5~1997年,我院对收治54例白血病患者在强化治疗期进行了心理分析及护理,使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明显的正性改变。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4例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20~53岁,平均37岁。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16例,初中以上38例。生存<5年45例,5~10年8例,>10年1例。
1.2 资料收集方法。心理反应全部资料均通过护理查体、询问、间接调查、强化治疗期动态观察获得。按袁耿清等[1]提出的评定标准判断:①心理障碍(焦虑恐惧、悲观失望、怀疑、自我封闭);②心理畸变(信仰改变、有自杀倾向);③心理应激性改变(化疗耐受力下降)。54例白血病强化治疗患者心理反应情况见表1。
表1 54例白血病患者强化治疗期心理反应情况(例)
心理反应 例数 % 男 女 文化程度 文盲 半文盲 初中 以上 焦虑恐惧 54 100.00 36 18 16 38 悲观失望 54 100.00 36 18 16 38 怀疑 15 27.78 8 7 5 10 自我封闭 22 40.74 12 10 4 18 信仰改变 8 14.81 4 4 5 3 有自杀倾向 4 7.41 3 1 0 4 耐受力下降 20 37.04 12 8 7 13
2 影响心理反应因素分析 2.1 年龄与性别因素。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与年龄、性别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每个年龄段及其性别差异均有不同的心理特征[2]。本组中>35岁32例,该年龄段因家庭、社会责任重,加之患癌后的精神负担,使患者心理活动量超负荷运转,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本组男性病例由于恐惧心理,出现怀疑、否认病情、盲目乐观等病人角色行为缺如现象。女性病例多有抑郁、多虑,敏感性增高等病人角色行为强化现象,与王效道[3]报道相符。本组4例有自杀倾向,多因患病致恋爱失败,精神极度刺激,使心理应激状态受到抑制,产生绝望心理,以自杀逃避现实。
2.2 文化层次因素。不同文化层次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调整各有不同特点[4]。本组16例为文盲、半文盲,强化治疗期间突出表现为固执、幼稚、适应性差,对疾病缺乏认识,与医护合作差,甚至拒绝治疗,其中5例有信仰改变,借助于迷信驱散病魔。38例文化层次较高者经常阅读有关书籍,对疾病预后不乐观,沉默少语,出现恐惧、烦躁不安心理。其中9例表现为血压升高,胃肠功能减弱,心跳加快,使病情加重,可能与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有关[5]。
2.3 化疗副反应对心理的影响。在采用DA、HA、DVP、DMP等方案强化治疗中,5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口炎、口腔溃疡、泌尿道出血、脱发等副反应。20例化疗耐受性下降,表现为注射局部疼痛敏感性增高,害怕心理,厌食乃至绝食,甚至拒绝治疗。其发生与化疗副反应、局部疼痛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使糖皮质激素分泌亢进,胸腺及淋巴细胞萎缩,不能耐受各种应激反应有关。
2.4 生存期与心理反应的关系。54例患者生存期与心理反应的关系见表2。
表2 54例白血病患者生存期与心理反应的关系
生存期 (年) 例数 焦虑恐惧 悲观失望 怀 疑 自我封闭 信仰改变 有自杀倾向 化疗耐受力下降 例 % 例 % 例 % 例 % 例 % 例 % 例 % <5 >5 45 9 45 9 100.00 100.00 45 9 100.00 100.00 15 0 33.33 0 20 2 44.44 22.22 8 0 17.78 0 3 1 6.67 11.11 16 4 35.56 44.44
表2示生存期的长短与患者心理反应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生存期的延长,心理畸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表现在怀疑、自我封闭、信仰改变和有自杀倾向等方面。而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心理障碍无改善,与目前白血病尚不能根治有关。[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基层医院门诊实施导医咨询健康教育一体化服务的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一次性无纺布套湿式扫床效果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