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不同采血方法对心肌酶谱值影响的对比与相关研究 |
|
> 表3 两组相应血清酶活性区间(U/L)
血清酶 对照组 实验组 CK LDH AST HBD CK-MB LDH1 276.00~5 697.57 217.54~1 360.29 24.84~ 527.00 146.41~1 321.37 27.93~ 645.39 75.93~ 945.61 246.06~5 624.60 206.00~1 278.00 24.80~ 505.80 138.00~1 251.70 26.00~ 593.00 66.00~ 843.20
3 讨论 由于判断溶栓后冠脉再通效果及梗塞面积大小及程度,心肌酶谱为其提供了重要依据[2],所以溶栓患者需连续采血进行酶学检查,特别是在发病14 h前后采血的频率更高,目的是观察心肌酶峰值是否前移。通常情况下CK-MB高峰提前至14 h以内为判断再通的较好指标[1]。另外,溶栓后的继续抗凝治疗也使此类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极易引起出血等情况。为了减少静脉穿刺次数,采用由输液静脉处取血,但此法其准确性与留置针采血的差异性研究已见报道[3]。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与报道的方法虽有所不同,但结论相同。表1示,两组血清酶活性对比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也不能代替常规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心肌酶升高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对其相关性进行了探讨。表2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应血清酶活性结果显著相关(P<0.001),故两种采血方法所得酶值是相关的。由此推出:静脉输液处取血所得酶值的曲线与常规方法采血所得酶值的曲线是平行的。故临床上若只观察溶栓效果,采用输液静脉处取血的方法观察酶峰曲线变化也是可行的;若需计算心肌梗塞面积的大小,了解心肌酶的真实升高程度,可根据本研究列出的线性方程:Y=a+bX进行换算,X代表输液静脉处取血所得的值,分别代入各组方程,即得常规方法采血所得的值Y。例:输液静脉处取血值X(CK-MB)=104.67,代入方程Y(CK-MB)=-0.383+1.089×104.67,Y(CK-MB)=113.60(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依此类推,即可得到心肌酶谱的真实数值。由此得出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如果运用上述方程,可以代替常规采血方法得到心肌酶谱的真实数值,达到了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及减轻护士工作量的目的。本法真实、科学、简易,患者易于接受,优于另建采血通道等其它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郭继鸿,王伟民主编.介入性心脏病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4 2 陈宝荣.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再灌注的酶学诊断.临床检验杂志,1995,13(4):179 3 叶凤珍,陆新容,牟小翠等.不同采血方法对心肌酶谱值影响研究.护士进修杂志,1997,12(12):12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干湿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效果监测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整体护理病房护理查房方法初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