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肽酶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出血 |
|
;2-PI)无明显变化,表明纤溶系统的激活受到有效抑制[12]。 3.3 抑肽酶提高体外循环后凝血因子含量 体外循环期间虽有肝素抗凝,但血液接触异物仍可致凝血,消耗凝血因子。陈良万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体外循环结束后抑肽酶组VIIIR:Ag和ATIII:A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抑肽酶能明显提高体外循环后凝血因子的含量,从而减少术后出血。基于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对凝血因子的影响不大,而体外循环结束后即能提高凝血因子含量,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 抑肽酶的使用方法
随着对抑肽酶血药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近年来提出了几种新的给药方式,大体上可分为大剂量法和小剂量法。 4.1 大剂量法 全麻诱导后15~30 min内快速静脉内滴入抑肽酶200万KIU作为负荷剂量,然后以50万KIU/h的速度持续静脉滴入,直至手术结束。心肺转流期间预充液中追加抑肽酶100~200万KIU,按此方案给药可保证多数患者在转流中和转流后抑肽酶血药浓度在150 KIU/ml以上[6,7]。 4.2 小剂量法 将抑肽酶200万KIU直接加入预充液中,转流前后不再用药[10]。黄惠民等比较了大、小剂量给药法,认为单纯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50~200万KIU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大大简化了给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部分作者为了避免静脉注射所致的不良反应,直接将抑肽酶100万KIU注入心包和纵隔内,也可使术后渗血减少[14]。
5 抑肽酶的副作用
体外循环期间使用抑肽酶后副作用极少,但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5.1 过敏或类过敏反应 发生率<0.1%,多见于反复应用者[3]。Bohrer等[1]报告1例3.5岁的心脏手术患者,滴入抑肽酶62.5万KIU后5 min出现全身潮红和低血压,经输液、静注去甲肾上腺素30 μg等治疗,10 min后恢复正常。 5.2 高凝状态 目前未见并发血栓形成的报道,但有促使血栓形成的可能。Cosgrove等[3]在再次冠脉搭桥术中使用抑肽酶,虽然治疗组与对照组死亡率相似,但尸检发现对照组无1例发生移植静脉血栓形成,而治疗组所移植的12支静脉中有6支发生了血栓形成,在身体其它部位均无血栓形成。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糖尿病护理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全营养液治疗极低体重儿的护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