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性脑出血开颅术后并发再出血的护理 |
|
黄晓晖 陆四方
摘要 对1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开颅术后并发再出血的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其血压持续升高、体位变动、情绪激动、排便用力等为主要诱发因素。总结开颅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及时处理,积极控制血压,加强体位及身心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病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开颅术; 护理
Key words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craniotomy; nursing care
随着CT扫描、磁共振的广泛应用及临床观察水平和护理质量的提高,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开颅术后并发再出血(下称开颅术后再出血)的诊断更及时、准确。我科1990年9月至1998年9月收治1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行开颅手术,其中12例术后并发再出血。经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88岁,平均66岁。术后24 h内确诊再出血3例,2~10天 6例,>10天 3例。主要症状及体征:神志恍惚3例,神志清醒转昏迷6例,持续昏迷3例;呕吐3例,抽搐1例,瞳孔改变8例,肢体运动障碍9例。出血部位均位于原手术区,出血量20~80 ml。行血肿清除术6例,脑室外引流术4例,保守治疗2例。6例治愈;6例死亡,其中脑出血量较大导致死亡3例,并发肺部感染、消化道大出血、肾功能衰竭死亡各1例。
2 诱发因素分析
根据临床综合分析及文献报道[1],开颅术后并发再出血的诱发因素可能与下列原因有关。 2.1 血压持续升高:术后持续高血压,加上病人凝血机制障碍,致手术残腔创面广泛渗血而形成血肿。本文12例中,因血压控制不佳致再出血7例,虽然应用降压药积极控制血压,但未能有效地控制,血压高达24~30/16~17 kPa。 2.2 体位变动:出血量较大的病人,血肿清除后留有较大残腔,当大幅度翻动、躁动不安(如猛烈摇头、咳嗽),造成脑组织移位,过度牵拉,血管撕裂致出血。本组1例拔除气管插管时出现猛烈摇头致再出血。 2.3 情绪激动:病人常伴有失语、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容易出现情绪激动,致血压升高而再出血。本组3例术后再出血与此有关。 2.4 排便用力:本组1例排便时用力过猛致血压突然升高,导致再出血。
3 临床观察
3.1 意识观察:术后并发再出血病人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意识障碍,通过回答问题、肢体运动和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来观察有无意识障碍及障碍程度,常用格拉斯哥(GCS)计分来评定。对术后麻醉已消失但仍未清醒者应提高警惕;麻醉清醒后又出现躁动、嗜睡,甚至昏迷者更应注意。本组有9例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其中3例术后24 h内再出血病人,术后清醒,能正确回答问题,GCS评分10~12分,24 h内出现意识障碍,GCS评分6~8分,CT检查示手术区有出血,量20~30ml,即行血肿清除术,预后良好。 3.2 瞳孔观察:瞳孔的变化是颅内再出血观察的主要指标之一,对判断病情非常重要。当发现术野区同侧瞳孔先缩小后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同时伴有意识障碍,应警惕手术同侧再出血的可能。本组有8例出现瞳孔扩大,同时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CT证实颅内再出血,其中4例行血肿清除术,3例行脑室外引流,1例保守治疗后4例转危为安。 3.3 生命体征观察:12例病人均监测生命体征,每30~60 min 1次。尤其对血压的监测,如术后出现难以控制的血压升高,应结合其它观察指标分析有无再出血。术后再出现颅内血肿,颅内压升高的病人,可表现为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且洪大、呼吸慢而浅(二慢一高),应及时处理,积极治疗。如未能及时治疗并解除脑受压,则进入晚期失代偿期,出现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呼吸异常或突然停止。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其中3例死亡者再次手术前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 3.4 肢体活动观察:注意与原发症状相比较,如原有一侧肢体运动障碍而术后未能改善甚至加重,应高度怀疑颅内再出血的存在。本组1例术毕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圆、等大,一侧肢体肌张力Ⅳ级,30 min后出现嗜睡,检查该肢体肌张力Ⅰ级,随后出现一侧瞳孔散大,立即手术清除血肿50 ml,预后良好。
4 护理措施
4.1 积极控制血压,防止术后再出血:对高血压病人持续监测生命体[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膀胱无抑制性收缩患者的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