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压药物服药时间的研讨 |
|
;舒张压最高15.50 kPa,最低13.00 kPa,平均14.00 kPa。
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治疗方案。Ⅰ组:男8例、女3例,服常药降压片(常州制药厂生产,每片含氢氯噻嗪5 mg,双肼酞嗪7 mg,可乐宁0.015 mg)。Ⅱ组:男9例、女2例,服双氢克尿噻加尼群地平。Ⅲ组:男9例、女2例,服心痛定加卡托普利。 3组均在服药后任一次测得血压接近理想值[1](约4~5 d)后2~3 d开始记录。分别将传统每日3次(8:00,12:00,16:00)及间隔8 h(6:00、14:00、22:00)给药时所测得的6:00、 8:00、10:00、16:00、18:00、20:00 6个时点的血压值(取连续两天该时点血压的平均值)逐一记录统计。
3 结果
3.1 3组病人服药前血压监测情况见表1
表1 3组病人服药前血压监测情况(kPa)
组别 收缩压 舒张压 最高值 最低值 平均值 最高值 最低值 平均值 Ⅰ Ⅱ Ⅲ 28.40 27.88 29.50 23.00 23.80 24.00 24.00 24.68 24.87 15.00 14.60 15.50 13.52 13.00 14.00 14.40 13.80 14.26
3.2 3组病人治疗前后不同时点血压分析 3组按同一对象,用两种不同时间方案服药,实验前后差别进行配对t检验[2]。结果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血压值分析 (t值)
时间 Ⅰ Ⅱ Ⅲ 收缩压 舒张压 收缩压 舒张压 收缩压 舒张压 6:00 8:00 10:00 16:00 18:00 20:00 12.00 10.50 6.29 3.72 10.83 12.82 11.07 10.70 14.00 6.82 11.64 8.05 6.25 5.03 8.54 8.60 15.30 8.12 4.25 12.40 8.63 8.72 8.43 7.30 4.49 6.69 16.67 9.10 15.67 4.64 10.66 16.57 10.62 8.63 9.73 16.21
表2示,相同药物,同一患者,同一时点,不同时间间隔服药的收缩压、舒张压的血压值测定t>3.169,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3.3 3组相同时点血压值结果分析 3组高血压患者在不同时间血压值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3],见表3。 表3 3组患者不同时点血压变化分析(F值)
时 点 6:00 8:00 10:00 16:00 18:00 20:00 收缩压 舒张压 0.18 2.48 4.37 3.21 0.85 -0.58 1.85 0.66 2.66 1.69 1.04 3.26
表3示,各时点的F值<5.39,3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4.1 8 h间隔服药与药效学的关系 每日3次给药时从16:00到次日8:00的间隔已达12 h以上,血液中药物浓度已明显降低,根据药效学时效关系和时效曲线的原理,8:00早已过了最大效应时间、疗效维持时间或作用残留时间,已不能产生有效的降压效应;而12:00及16:00时服药时间离先一次服药时间又太近,机体尚处于时效曲线的疗效维持时间,甚至最大效应时间。此时服药,势必降压过低。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颈髓损伤截瘫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变化的分析及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COPD合并肺炎患者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临床价值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