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外科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
|
40%留置胃管可发生胃-肺途径的细菌感染[1]。有很多研究显示:胃腔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内源性感染主要来源,留置胃管的患者由于细菌随导管的逆向定植,增加了肺炎发生的危险[2]。本组29例留置胃管发生NP 9例,感染率为31.0%。
4 护理对策
4.1加强意识障碍期患者的护理 4.1.1 防止误服 患者伤后或术后意识伴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应预防误吸。将昏迷患者的头偏向一侧,引流口腔分泌物及胃内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及早行气管切开术,每2 h翻身、叩背1次,通过叩击震荡气管内的分泌物,使附着于肺泡及支气管的痰液松动、脱落,并及时吸出。 4.1.2 防止气管阻塞 牙关紧闭者,可置开口器、压舌板或舌钳,以防止舌根后坠阻塞气管。 4.1.3 预防感染 应加强口腔护理,可预防口腔及呼吸道的真菌感染。 4.2 减少侵入性诊治手段带来的感染机会 4.2.1 对人工气道的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及时吸痰。吸痰前,注入2.5%的碳酸氢钠2 ml稀释痰液;吸痰时,动作轻柔,防止损伤气管粘膜;吸痰管一次性应用;采用无菌湿纱布覆盖人工气道管口,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保持呼吸道湿润,避免痰液粘稠;排痰不畅时,可行雾化吸入,4次/d。 4.2.2 置胃管的护理 加强营养支持,增进机体免疫力。昏迷无呕吐者应及早鼻饲。置胃管前,清洁鼻腔和口腔,避免口鼻寄生菌植入。每次鼻饲前,证实胃管在胃内方可注入。鼻饲后,用温开水30 ml冲洗管腔,避免管腔内残余液发酵。 4.3 严密监测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4.3.1 定期作细菌培养 对体温持续上升、肺部听诊有罗音者,应在无菌操作下留痰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本组病例中,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均经气管插管或气管造口无菌取痰送检,其余患者均在口腔护理后,由患者自主咳痰或经口腔深部吸痰,置无菌试管内送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4.3.2 合理使用抗生素 给药时间必须均匀,3次/d,间隔8 h给药。稀释药物要现配现用,如青霉素水溶液极不稳定,在室温中2 h失效,并可以形成可致敏的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因此,青霉素类药物力求在配制后2 h内用完;头孢类药物水溶液较青霉素类相对稳定,则可在4 h内使用完毕。保持足够的血药浓度,充分地发挥抗生素的疗效。 4.3.3 预防交叉感染 强调医护人员手及各种管道(雾化吸入、氧气吸入、负压吸引器管道等)的浸泡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做好生活护理,保持“六洁”(头发、口腔、手足、皮肤、会阴、肛门清洁)、“三短”(头发、胡须、指甲或趾甲短)。室内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湿度保持在60%~70%[3],室内紫外线照射,2次/d,用0.25%消毒灵液拖地,3次/d,并定期作室内空气培养,使细菌数<500 cfu/m3。对已感染患者及早隔离,切断传播途径。■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住院病人牙刷的细菌学检测及清洁管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新生儿外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