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血与ACD液比例对脾血回收质量的影响 |
|
唐菲 周丽萍 马继红 陶东升 赵广华
摘 要:为解决自体脾血回输过程中的凝血问题,根据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后脾血成分改变的特性,对枸橼酸钠保养液(即ACD液)应用比例进行临床研究。将5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输血的方法添加抗凝剂,脾血与ACD液比例为4:1;观察组30例按2.6:1比例添加抗凝剂。结果观察组脾血回收量明显增高,无凝血现象,回输后病人无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t=3.48、21.9,P均<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明自体脾血回输适当加大ACD液的比例是提高脾血回收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脾血 ACD液
Key words:splenic blood ACD solution▲
自体脾血回输在外科手术中较为多见,以往临床取脾血常规采用输血的方法添加抗凝剂,比例为41,回收效果不满意,在回输过程中常见盛血容器中出现凝血块。为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保证脾血回收回输质量,我院根据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后,脾血成分改变这一特性,对枸橼酸钠保养液(ACD液)应用比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6年8月至1999年6月住院的5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26~55岁;观察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30~58岁。临床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伴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手术方式均为脾切除加门奇静脉断流术,脾血回输。术前检查:两组病人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心电图提示,观察组T波及S-T段轻度改变5例,对照组4例;肾功能及电解质均正常。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疾病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脾血与ACD液的配制方法 对照组根据脾体积的大小,用常规输血比例加ACD液,即100 ml血中加25 ml ACD液。观察组根据脾体积、脾血量与ACD液量混合后不出现凝血块为度,试加抗凝剂。试验中我们采用每袋75 ml规格的ACD液,将其分为3等份(每份25 ml)。取血后,先按常规输血方式加入ACD液(即300 ml血加75 ml ACD液),然后,将先分好的75 ml ACD液再分3次试加,每次25 ml,加至脾血与ACD液完全混匀,无凝血块。然后计算均值,求出取血量和ACD液比例。 1.3 操作方法 取脾血时,甲乙两人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甲者松开脾门处止血钳,双手托脾,使脾门向下,同时不断变换脾的位置,使其各部位的血液顺位引入盛有ACD液的不锈钢盆中,乙者双手托盆并呈慢频率20~30°摇摆。观察组除上述操作外,在取血时乙者负责分次试加事先分好的ACD液,直至脾血流尽与ACD液充分混匀。两组脾血回收后均采用国产55 μm网纱过滤后漏入贮血瓶中,于术中全部回输给病人。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脾血与ACD液比例及脾血回收质量见表1。
表1 两组脾血回收质量比较(±s,ml)
组别 例数 脾血/ACD液 脾血量 回输量 凝血量 观察组 30 2.61 570±179.4 570±179.4 0 对照组 20 41 637.5±60.4 422.5±73.4 215±54.0 t 1.62 3.48 21.9 P >0.05 <0.01 <0.01
从表1可见,对照组病人按常规输血方式加抗凝剂,回输脾血量低,20例在脾血回输过程中均有凝血块出现;加大抗凝剂比例的观察组,脾血回输量明显高且无凝集现象。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正常人脾脏具有储血、造血、滤血的功能,同时对正常血小板有明显的阻留作用,通常有1/3血小板及部分淋巴细胞被粘附在脾内。但脾脏并无对红细胞、白细胞的储存作用。当脾脏明显肿大、脾功能亢进时,不仅有更多的血小板(50%~90%)淋巴细胞在脾体内阻留,且>30%的红细胞阻留在脾内。从而使脾血较正常体血的血浆少、血细胞和血小板多,血液粘稠,处于高凝状态[1]。因此,适当加大ACD液的用量,脾血与ACD液比例按2.61取脾血,无凝集现象,取血量高,回输量大,脾血回输后病人无不良反应。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失血性休克后解除胃肠胀气方法的比较 下一个医学论文: 山莨菪碱预防输血反应的效果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