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重多发伤早期急救护理体会 |
|
陈卫东 余家平 许敏迪
我院急诊科1996年1月至1997年6月共抢救多发伤病人88例,急救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8例中,男71例,女17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4岁,平均44岁。车祸伤68例,坠落伤7例,塌方砸伤2例,刀砍伤11例。受伤部位以四肢骨折、颅脑损伤、肝脾破裂、肺损伤、大面积软组织撕脱伤、五官损伤、泌尿系统损伤等为主。接诊时心跳、呼吸停止5例,处于频死状态10例,其余均处于休克状态。治愈52例,好转11例,死亡25例,病死率28.41%。
2 急救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充分给氧。迅速处理呼吸道阻塞,取出口腔内活动性假牙、碎牙、血块等异物,吸净呼吸道分泌物。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 L/min。本组9例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潮气量维持10~15 ml/kg,吸/呼比值为1.5∶1。3例因伤势过重死亡,6例送ICU继续救治,治愈出院。 2.2 建立静脉通道,迅速补充血容量。增加有效血容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根据休克程度建立2~3条静脉通道,宜选用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采用8~12 G一次性输液器或16~20 G静脉留置针,以便快速输入大量液体,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其中一条静脉通道用输血器,为输血作准备。首先快速输入平衡液,并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随时调节滴速。如收缩压8~12 kPa者,争取在30 min内输入平衡液1 500 ml,收缩压<7 kPa者,应在30 min内输入平衡液2 000 ml[1]。晶体与胶体液之比为3∶1,使其既恢复血容量,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又能达到合理稀释血液,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利于氧的输送。本组43例病人就诊时血压均<7 kPa,经快速大量补充液体,38例血压明显回升,为手术和后继治疗创造了条件。5例重型腹腔内出血血压不能纠正者,直接送手术室手术。 2.3 紧急控制出血。创伤引起的活动性大出血,因在短时间内丧失大量血液,直接造成血容量锐减而发生休克甚至急死。伤处表面立即用敷料加压包扎并配合医师清创缝合止血,骨折用夹板固定。本组6例因颈外、颈内、股静脉等大静脉损伤破裂,发生明显大量出血。急诊护士当机立断,直接加压止血,同时给予快速输液,经紧急手术,均治愈出院。 2.4 用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电图、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留置导尿管,记每小时尿量。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2.5 对有紧急手术指征的病人,及时做好采血、配血、备皮、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通知手术室、麻醉科作好相应准备,护送病人进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作详细交接。
3 护理体会
3.1 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我科根据多发伤的特点,制订了规范化的预检、抢救程序。接诊护士按照ABCD程序,对伤情作出初步判断。即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节律、频率(A),循环状况、血压、脉搏(B),意识、瞳孔(C),四肢活动度(D)。及早发现伤情重点,采取紧急措施抢救生命。对严重创伤者按3人小组配合抢救,即甲护士负责呼吸道管理,开放气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用物准备,呼吸机各参数调整;乙护士负责循环系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给药。做好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准确及时作好重病记录及床头交接班;丙护士负责各项检验标本采集,保证各种急救药品、物品供应,护送病人去相应科室作辅助检查,做好各科之间抢救协调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护理措施简明扼要,易于掌握,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3.2 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与急救技术是提高抢救效果的根本保证。在早期抢救过程中,一切抢救护理措施按照规范化程序,快速准确到位。首要的是解除呼吸道梗阻,迅速作好气管插管准备,备好呼吸机,熟悉呼吸机使用方法与故障排除,掌握气管内吸痰技巧,保证呼吸道通畅。休克复苏时,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并迅速扩充血容量,对稳定循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还必须掌握各种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熟记其正常值及异常信号。牢记抢救药物的使用剂量、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抢救药物、用物做到“四定”。急诊科内抢救物品完好率保持100%才能在抢救中临阵不慌,得心应手,提高抢救成功率。 3.3 提高早期认症识症能力,为抢救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严重多发伤特点之一,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隐蔽性损伤与明显损伤同时存在。危而不显的隐蔽性损伤容易被忽视。该类伤情致[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腹膜外结肠造口 期翻套成形术病人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