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肢静脉给药显效时间的研究 |
|
.84±14.75 61.60±6.70 61.64±6.50 阿托品 上肢组 下肢组 3 5 32 42.50±7.50 43.69±6.72 62.70±8.30 63.50±8.10
2 方法 病人取平卧位,上肢组穿刺部位为手背静脉,下肢组为内踝前方大隐静脉,均选用7号头皮 针,按无菌操作原则行静脉注射。2人配合,固定1人静脉推注药物,另1人按压秒表测定 药物显效时间。司可林给药剂量为1 mg/kg,推注速度为100 mg/min,匀速推注。无论是上 肢组还是下肢组给药,司可林进入体循环后,先随血流回流至心脏,再分布至神 经-肌肉接头处,产生与乙酰胆碱相似的除极化作用,故病人可出现全身肌震颤,为了便于 观察,两组 均以肉眼观察到脚趾肌肉抽搐为显效时间;由于胆系富于迷走神经,当行胆囊切除术剥离胆 囊时,常常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病人可出现心率下降,一旦心率<60次/min,巡回护 士应立即遵医嘱静脉推注阿托品,给药剂量为0.01 mg/kg,推注速度为0.5 mg/min,用美 国产405A多功能无创监护仪连续监测静脉推注阿托品后心率的变化,心率较推药前加快5次/ min为显效时间。
3 结果
两组上、下肢静脉给药显效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上、下肢静脉给药显效时间比较(±s,s)
药物 组别 显效时间 t P 司可林 上肢 下肢 37.80±13.20 61.65±17.20 3.495 <0.005 阿托品 上肢 下肢 77.40±12.50 1 04.80±15.30 4.380 <0.001
表2示,司可林静脉给药显效时间,上肢组比下肢组快23.85 s;阿托品显效时间,上 肢组比下肢组快27.40 s,两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表2示,上肢静脉给药显效时间比下肢静脉快(P<0.01),其机理与给药部位至心脏至 效应部位的距离和循环时间不同有关,从解剖角度分析,上肢静脉回流途径是:
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 下肢静脉的回流途径是: 足背静脉网→大隐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 显然,上肢静脉距离心脏近,故回流快,药物可迅速到达心脏至效应器官发挥作用;而下肢 静脉距离心脏远,且下肢静脉瓣比上肢多,所以下肢血液回流缓慢。 司可林为一种人工合成的除极化肌松药,进入体内后与终板上N2受体结合使之持久除极化 ,故显效时可观察到肌震颤[2],故我们选用该药来观察显效时间。阿托品属于抗 胆碱药,也是作用范围较广的急救药物,它最明显的作用是对心率的影响,作为术中用药, 可以预防和纠正胆系手术中出现的心率缓慢等症状,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故我们可以通过 心率的变化观察起效时间。 本研究提示:上肢静脉比下肢静脉给药显效时间快20~30 s,这对抢救危重病人有着重要的 指导意义,抢救必需争分夺秒,不失时机让急救药发挥作用,这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因 此,抢救用药时应首选上肢静脉给药,如静推肾上腺素,休克患者补液、输血等,以提高患 者的抢救治疗成功率。
张红伟(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医学院护理教研室, 南京 210099)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甲醛氧化浓氨熏蒸法灭菌的实验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咪唑安定及芬太尼超声雾化吸入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