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贫血患者给药途径的临床研究 |
|
采用t检验。
2 结果
rHuEpo治疗前后血液透析患者Hb、RBC、Hct的改变见表1。 表1示,治疗8周后,皮下组与静脉组的Hb、RBC、Hct与治疗前比较,有 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及治 疗后8、12周,皮下与静脉两组间Hb、RBC、Hct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皮下、静脉两组 给药后疗效相当。
表1 rHuEpo治疗前后血透患者Hb、RBC、Hct的变化(±s)
项 目 组别 治疗前 治 疗 后 (周) 4 8 12 Hb(g/L) 皮下组 静脉组 56.10±11.80 56.70±9.50 65.20±10.30 67.90±12.30 85.40±12.80* 88.20±13.30* 98.50±16.20** 101.10±16.50** RBC(1012/L) 皮下组 静 脉组 1.80±0.45 1.82±0.41 2.30±0.40 2.40±0.39 2.70±0.45* 2.80±0.48* 3.25±0.50** 3.30±0.45** Hct(L/L) 皮下组 静脉组 0.16±0.02 0.17±0.02 0.23±0.03 0.24±0.02 0.27±0.02* 0.28±0.02* 0.30±0.03** 0.31±0.02**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不良反应:皮下组血压增高2例(11.1%),静脉组血压增高6例(35.3%),均加大降压药的剂 量后控制了血压。
3 护理
3.1 病情观察 血压升高是rHuEpo治疗贫血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一般认为与血粘度升高增加外周阻 力 等因素有关。皮下组血压增高2例,静脉组增高6例,皮下组反应较静脉组明显减少。在此药 物治疗期间均严密观察血压变化,血压升高时及时给予降压药物,并且根据血 压情况增减剂量。本组均加大降压药的剂量后控制了血压。另外,患者均于 透析结束时接受注射,同时调整肝素的用量,因此,未出现透析器或管路凝血等并发症。 3.2 辅助治疗及护理 在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按时、按量、准确服药,尤其是铁剂,可以与食物同服,若食欲较差 或不能耐受口服者,可改为肌内注射以补充铁剂。与此同时加强患者营养摄入,补充多种复 合维 生素、叶酸、优质蛋白质。改善营养是一项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若患者营养不良使合成其 原料缺乏也会极大程度影响rHuEpo的疗效。另外rHuEpo是一种生物制剂,故应 低温保存,在室温下可保存活性5 d。
4 讨论
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贫血的重要因素 。rHuEpo是一种糖蛋白,90%由肾脏分泌,可加速红细胞成熟、释放,使用rHuEpo可有效地纠正肾脏贫血,使患者不再依赖输血,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本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疗效显著,Hb、RBC、Hct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使用后4周开始上升,8周与治 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2周与治疗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本组皮下与静脉两种给药途径对比,皮下组用药疗效与静脉组相似,且操作方便,与Besara b[1]报道结果一致。rHuEpo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rHuEpo血药浓度 静脉用药8~24 h降至注射前水平,而皮下注射峰值低,可持续48 h;给药后24 h,静脉和 皮下两组药物血浆浓度相同,以后静脉血药浓度缓慢下降,而皮下组保持相对较高的血药水 平,这样更符合持续刺激造血的需要。静脉组采用手背静脉注射,皮下组采用三角肌皮下注 射法,后者可避免多次重复静脉注射,从而减少了对静脉的损伤,保护了血管通路。该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整体护理微机管理初探 下一个医学论文: 甲醛氧化浓氨熏蒸法灭菌的实验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