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的临床观察 |
|
朱玉芹 杨和玉
摘要 选择132例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 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采用下肢主动或被动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和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炎性肠梗阻的发 生率。结果表明: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P <0.01);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提示: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 可阻止肠间袢的粘连,促进胃肠蠕动,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 下肢屈曲活动 腹部按摩 胃肠蠕动
Key words lower limb flexion abdominal massage gastrointes tinal peristalsis
腹部手术后病人肠袢均有一段时间的麻痹,在此期间有炎性纤维素产生,静 止的 肠袢容易被粘连[1]。术后尽早恢复胃肠蠕动功能,特别是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的 病人,对预防术后再粘连,减少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我院1996年7月至1998 年12月对68例粘连性肠梗阻术后病人除常规护理外,进行下肢屈曲活动 和腹部按摩,促进了胃肠蠕动,减少了并发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男73例,女59例,年龄12~91岁。均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在连续硬膜外麻醉 下手术 ,其中肠粘连松解术86例,肠切除肠吻合术34例,肠捷径手术12例。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 与对照组。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经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68例):除常规护理外,术后第1天病人仰卧位,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膝、 屈髋,用手尽量抱膝,然后伸直,反复多次,双下肢交替进行。以主动活动为主,体质虚弱 病人可协助活动。每次活动10 min,3次/d。腹部按摩时病人取仰卧位,屈髋、屈膝, 护士用手紧贴病人腹部旋转式按摩,从脐部开始,由内向外,逆时针方向在腹壁上移动, 手术切口处应避开或减轻用力,每次按摩5~10 min,3次/d。按摩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 按摩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切忌粗暴。 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即嘱咐或协助病人每2 h翻身1次,保证确实有效的胃肠 减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肠鸣音16次/5 min定为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 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简称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的比较(±s,h)
组别 例数 肠蠕动恢复时间 肛门排气时间 观察组 68 19.0±3.6 37.3±4.6 对照组 64 28.0±4.8 49.6±5.2 t 2.89 2.94 P <0.01 <0.01
表1显示,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2.2 两组病例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4例,占5.88%;对照组发生11例,占17.19%。对两组病例进行两 样本率的比较,χ2=4.84,P<0.05,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有利于促进病人术后肠蠕动的恢复 下肢屈曲活动和 腹部按摩是靠机械性动力作用增强肠蠕动,阻止肠袢间的粘着,促进胃肠蠕动尽早恢复, 且不受病情限制,病人容易接受,无任何并发症。护士在为病人进行腹部按摩时,边按摩边 与病人交谈 ,讲解腹部按摩、下肢屈曲活动、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指出胃肠蠕动、肛门排气、早拔除 胃管能早进饮食,且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再发生率,有利于机体的康复。病人在无禁忌情况下,应鼓励和协助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争取在短时间内随意活动,以促进 胃肠蠕动,减少肠粘连。但术后病人因手术、麻醉药的作用和身体状况等,使 活 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为此,靠下床活动恢复肠蠕动是有困难的。在下床之前,可通过腹 部按摩和下肢屈曲活动,达到活动效果。本组观察结果显示,此方法是有效的。 3.2 可降低炎性肠梗阻的发[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伴有合并症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肠内营养在胃肠手术病人术后早期的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