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病人的护理 |
|
赵则莉
摘要 25例病人在浅低温(33±0.5)℃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该方法可维持跳动心脏的基本血供,避免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手术顺利。重点介绍了术后采用床边全电脑监控仪监测病人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肾功能、电解质、体温、神志等护理方法。 关键词 不停跳心脏手术;心肌保护;术后监护 Key words unarrested heart; myocardial pretection; postoperative monitoring
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是在浅低温下(33±0.5)℃阻断上、下腔静脉,切开心脏,吸引冠状静脉窦及肺动脉血液,完成心内直视手术。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跳液,心脏空跳慢跳(40~50/min),心脏无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有利于保护心肌,术后病情平稳,多巴胺及硝普钠用量明显减少,使用时间也明显缩短,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我院1995年12月至1997年12月用此方法施行心内直视手术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25例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5~50岁,平均(17.4±14.2)岁,体重16~58 kg,术前诊断房缺5例,室缺6例,肺静脉畸形1例,风心二尖瓣狭窄11例,二尖瓣狭窄加室缺1例,弗氏窦瘤1例。术前心功能均为(1.7±0.8)级。在心脏不停跳下施行房缺修补术5例,室缺修补术6例,肺静脉畸形引流纠正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1例,室缺加二尖瓣置换术1例,弗氏窦瘤修补术1例。体外循环转流时间(CPB)25~130 min,平均(68.1±37.5) min。 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芬太尼、司可林诱导,气管插管,N2O-O2混合气(60%∶40%)麻醉,间断吸入异氟醚,静脉辅以潘可罗林、芬太尼维持麻醉。取胸骨正中切口,肝素化后,用Sarns 5000,9000人工心肺机,北京80型鼓泡氧合器,广东40 μm微栓过滤器,建立体外循环,逐渐增大主动脉灌注流量和上、下腔静脉引流量,血流降温,控制鼻温(33±0.5)℃,血液中度稀释(HCT25%),儿童流量80~120 ml/(kg.min),成人流量40~60 ml/(kg.min),灌注压6.67~10.6 kPa,尿量>1 ml/(kg.min)。 本组中17例病人术后用升压药: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各20~40 mg静滴,微泵控制3~5 ml/h,持续1~3 d;扩血管药: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加硝普钠5 mg,微泵控制1~3 ml/h,持续1~2 d。5例出现一过性血红蛋白尿(FHb),4例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25例住院10~15 d痊愈出院。随访3~12个月,房缺、室缺修补术后病人听诊无杂音,换瓣病人听诊瓣膜关闭良好,心功能均稳定在(1.4±0.5)级,未发生心律不齐、心衰等。
2 术后护理
术后病人进入ICU,采用床边计算机终端及显示屏监测血压、动脉压、心率、呼吸等数据,各种资料按顺序排列,便于比较,定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1 心电监护:术后持续监测心率变化,维持心率100~120/min,5~10 min记录1次。心率太快可致舒张期缩短,影响冠状动脉等重要生命脏器的灌注,增加氧耗量;心率太慢及严重心律失常则使心排血量下降,甚至危及生命。本组中4例发生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未作特殊处理,自行好转,无1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衰等并发症。 2.2 血流动力学监测:采用动脉(挠动脉、股动脉)内插管测压,是监测动脉压的最好方法。它可以直接反映动脉压的动态变化。本组病例经动脉穿刺管道通过换能器与监测仪连接调试至零点。常规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加肝素0.33 ml间断冲洗导管,防止血液凝固,保持管道通畅,确保准确的压力曲线。压力曲线高低不匀时,提示每搏输出量不等,动脉压不稳。当曲线幅度低平时,可能是管道部分阻塞,应及时抽出血块疏通。穿刺针、管道及三通管应连接严紧,严防进气引起气栓。定时观察肢端颜色、温度、肿胀等,如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拔除测压管,穿刺处用手指加压15 min,待不出血时再包扎。若动脉压及血压收缩期压力过高,在补足血容量的前提下,选用血管扩张药硝普钠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巯甲丙脯酸(Capoten),提高心室充盈压[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全方位冷冻治疗中晚期肝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脑卒中急性期股静脉置管的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