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留置导尿的护理 |
|
道口的细菌带入膀胱,造成菌尿。②细菌逆行侵入。细菌逆行侵入有3条途径:细菌经导尿管与尿道粘膜之间的间隙进入膀胱;从导尿管的末端与集尿袋的连接处侵入;从集尿袋的放尿口处侵入[4]。③免疫力低下。由于颅脑损伤后能量消耗增加,分解代谢增加,加上早期未能及时补充足够的热能、蛋白质等,机体将分解利用自身糖原、脂肪和蛋白质,继而引起体重下降、免疫功能降低,是体外细菌入侵、繁殖的主要诱因。尽管有些细菌是非致病菌,但如果数量过大,在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也有致病的可能性。 3.1 正确掌握导尿方法 导尿必须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大小适宜的导尿管,用0.5%活力碘常规消毒会阴及尿道口,将导尿管前端用消毒石蜡油充分润滑,插管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粘膜。当男病人插入27 cm、女病人插入8 cm时向气囊注入注射用水7~10 ml,以作固定尿管,阻塞尿液外渗。置管过程中如导尿管疑有被污染的情况,必须重新更换。 3.2 保持引流通畅 留置导尿病人集尿袋应妥善固定在床边低于膀胱15~20 cm处,以利于引流通畅,防止尿液逆流。每隔2~3 h放尿1次,若使用脱水剂(20%甘露醇、速尿)治疗时,必须随时放尿并做好记录,密切观察尿液的颜色和量。发现尿液浑浊、自觉有烧灼感、疼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或昏迷病人有躁动、手抓尿管等表现时,应及时处理。 3.3 加强局部护理 注意会阴部的卫生保洁,对预防菌尿的发生十分重要。长时间留置尿管的病人,可用0.5%活力碘棉球擦洗尿道外口,2~3/d。每次大便后均应清洗会阴,防止细菌在局部繁殖而侵入尿道。 3.4 多饮水 为了减少膀胱冲洗的次数,预防长期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发生泌尿系结石及感染,我们对部分病情恢复较好、能进食的病人,鼓励他们多饮(喂)温开水,以增加尿量,利用自身尿液起到生理性尿路冲洗作用。表2示:饮水病人菌尿发生率仅为10%,而未饮水病人菌尿发生率为60%。说明通过饮水可增加尿量,对降低菌尿发生率起一定作用。但如果病人病情较重、仍处昏迷状态者,必须行膀胱冲洗时,要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我们采用类似静脉输液的方式,先用碘酒和酒精分别消毒导尿管,用8号头皮针刺入导尿管冲洗,这样可避免反复打开接头,以减少污染机会。 3.5 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有菌尿的病人应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氟哌酸、依诺沙星等药物在尿中的浓度较高,在药效试验得出结果之前,可优先考虑选用。尤其留置尿管超过7 d,常规使用此类药物,可明显降低菌尿的发生率,对尿培养结果阳性或有明显泌尿系统感染症状者亦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心脏手术患者术中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0 5 活力碘在外科换药中的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