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式交叉血管吻合游离组织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 |
|
施梦萍
桥式交叉血管吻合游离组织移植手术[1]是修复合并血管损伤的组织缺损Ⅳ类高难度手术。因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术后肢体需强迫固定时间长,故作好围手术期护理非常重要。我科1992年6月至1998年7月对6例患者行桥式交叉游离组织移植术,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36~48岁。胫骨慢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3例,创面最大16 cm×6 cm,最小8 cm×6 cm,胫骨缺损10~12 cm;踝足部严重开放性骨折2例,创面最大25 cm×16 cm,最小15 cm×8 cm;尾骶部巨大褥疮1例,创面20 cm×12 cm。 手术方法:①慢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3例,用游离腓骨皮瓣动静脉与健肢的胫后动静脉吻合,修复慢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②踝足部软组织缺损1例,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动静脉与健肢胫前动静脉吻合,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另1例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动静脉与健肢胫后动静脉吻合,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③尾骶部巨大褥疮1例,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动静脉与右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吻合,修复尾骶部巨大褥疮。 效果:6例手术后6~7周正常断蒂,移植组织均成活,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经6个月至6年随访,游离组织4~6个月后与受区骨骼骨性愈合,游离皮瓣肤色弹性正常,有一定的粗感觉,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桥式交叉血管吻合游离组织移植术累及2个供区,1个受区,术前3 d,用碘伏消毒供区与受区皮肤,1/d。术前经静脉补充营养及预防感染的治疗,应避免手术所需血管供区选择静脉点滴。因术后患区与提供血管的肢体经皮桥需强迫固定4~6周,故术前3~5 d对患者进行肢体固定方法的训练,同时训练患者在床上使用大、小便器,以适应术后固定及卧位的需要。 2.2 心理护理 桥式交叉血管吻合游离组织移植术是修复合并血管损伤的组织缺损Ⅳ类高难度手术,手术时间长,累及2个供区1个受区,术后患者肢体需固定强迫体位4~6周,在与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方案时,常反映出如手术时间长、损伤大是否能忍受与成功;术后肢体固定是否牢固与移位;肢体功能能否恢复等焦虑及恐惧心理。针对这些心理特点,告知术中应配合的方法,请手术成功的病例介绍经验等,安慰和鼓励患者,以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术前准备。术前晚可适当使用镇静剂。 2.3 术后护理 2.3.1 患者回病室前用乳酸熏蒸消毒,门窗紧闭1 h,通风后使用;用紫外线灯照射,2/d,每次30 min,消毒时注意保护病人眼睛。温度变化对血管影响很大,室内置温度计,控制室温在25~30℃[2],以防过冷或过热。 2.3.2 术后交叉的肢体安放位置很重要,一般将其放置在略高于心脏的位置,并维持其功能位,组织移植处用棉垫包裹以保暖,同时应用支被架保护手术肢体,以防被褥压迫影响血循环,并利于观察。 2.3.3 观察移植组织的血循环。将移植组织的肿胀程度、皮肤颜色、皮温和毛细血管充盈作为观察指标,并设有皮肤温度计测皮温。术后24 h内,每30 min观察并记录1次,以后每1~2 h 1次,3 d后改为4~6 h 1次,直至伤口拆线。室温25℃时正常皮温为33~35℃,组织移植后2~3 h,皮温同邻近或健侧相应部位相等或高1~2℃,若移植组织比邻近正常皮温低1~2℃,提示可能有血循环障碍,可用红外线灯作局部照射,以提高局部温度,一般采用40~60 W,距离30~45 cm。术后1~2 d内移植组织处稍有水肿,为手术创伤所致的正常组织反应,可抬高体位促进静脉回流,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促使水肿吸收,一般术后3 d可逐渐改善;若肿胀逐渐加重,伴有皮肤颜色的改变,在排除敷料包扎过紧的前提下,应考虑有血肿的可能,必要时可拆除部分缝线,清除血肿,并严密观察疗效。如果移植处皮肤颜色呈红润,但色淡,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提示动脉血液供应受阻;如果移植处皮肤颜色加深,变紫红,毛细血管充盈加快,提示静脉血运受阻,可能是静脉栓塞的前兆,应注意保暖,并立即通知医师,做好探查的术前准备工作。本组1例术后18 h移植皮瓣颜色苍白,弹性欠佳,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考虑为动脉危象,经多普勒检测示皮桥缝合处动脉卡压,引起动脉危象,经间断拆除缝线后血液循环通畅,转危为安。 2.3.4 加强基础护理。①保持室内安静,限制探视,避免交叉感染。②患者绝对卧床休[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全脑室出血病人行双侧脑室穿刺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高龄患者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