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静脉置管的运用及护理进展 |
|
尹华华
摘要 静脉穿刺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静脉营养疗法、血液标本采集等,还扩展到血液透析、化疗、排除体腔积液等方面,其并发症与操作及护理有关。综述了穿刺静脉的解剖特点、最佳置管长度、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等的研究,以及穿刺点皮肤及导管护理的新进展。
关键词 深静脉置管; 运用; 护理
Key words deep venous cannula; application; nursing care
深静脉置管由于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在胃肠外高价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危重病人抢救等方面已广泛应用并逐步扩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操作方法及护理也有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1 运用的扩展
1.1 多腔静脉置管:王世英[1]报告采用多腔深静脉插管运用于危重病救治,一次建立多路静脉通道,管腔分隔,有利于不同成分液体同时输入,避免了药物的配伍禁忌,亦减轻了病人因外周静脉多条通道穿刺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1.2 建立长期血透通路:肾功能衰竭病人因组织间水肿,外周静脉穿刺困难。刘芸等采用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较为有效地建立起长期的血液透析通路,有血流充分、操作方便、留置时间长、可重复置管、并发症较少等优点[2]。 1.3 引流心包及胸腔积液:由于留置导管的特性,王彩娣[3]和张晓荣[4]将同样的技术用于心包液以及胸腔积液的引流,进一步扩大了置管术的使用。
2 并发症
深静脉置管存在着多种并发症,给病人带来疼痛甚至生命危险。因此,在护理及操作过程中必须熟悉、了解这些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2.1 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①置管致猝死,主要有3种原因,呼吸、心跳骤停与操作中过重压迫颈动脉窦有关;置管时损伤重要内脏及血管;气栓形成[5]。②损伤周围脏器,形成血胸、气胸、纵隔积液,心包填塞等。③导管断裂,黄少娟报道1例拔管时皮下断管,系病人躁动,穿刺针尖端斜面划破硅管致拔管时拉断[6]。 2.2 与深静脉置管有关的并发症:①感染。据研究,细菌主要来自皮肤、导管接头等[7]。同时,若病人有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亦为感染的易患因素。②血栓形成与栓塞。长期置管、血液浓缩及高凝状态的病人可能在中心静脉导管上形成微小血栓,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循环,可造成肺微小动脉栓塞[8]。③导管阻塞。输注高价营养时,输入的脂类阳离子复合物遗留导管内所致。故脂肪乳剂与氨基酸、葡萄糖须分开输注。另外,若导管冲洗不彻底,亦会形成堵塞。 2.3 其它危险因素:①血管侵蚀。中心静脉导管顶端位置可因呼吸、心跳、颈部伸屈而移动(3~10 cm),伤及腔静脉薄壁(0.5~1 mm);高渗液化学刺激及导管尖端机械刺激、侵蚀甚至穿透血管壁,引起迟发性胸水[9]。②导管脱落。多种因素导致病人精神不安,造成一过性认识混乱,出现烦躁不安;老年患者,由于理解力缺乏、健忘、夜尿多等原因,是导管脱落的高危因素。同时,局部不适感、长期卧床、活动受限、失眠不断翻身等,亦增加了导管脱落的可能性[10]。
3 置管方法的改进
3.1 将经皮穿刺心导管操作技术应用于深静脉置管:采用18 G薄壁钢针和静脉鞘,穿刺见回血后,取下注射器,将导引钢丝送入血管内约16 cm,退出穿刺针;穿刺处皮肤切开少许,将静脉鞘沿钢丝旋转送入血管内,退出钢丝及静脉鞘内的扩张管,送入硅胶管,退出静脉鞘,固定。该法弃去20号粗针,减轻了对血管壁的损伤,易于止血。同时,可选择的部位广泛、安全,送管方向准确、可靠,减少了损伤周围脏器致血胸、气胸等的发生率[11]。 3.2 根据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特点选择穿刺方法:叶斌等[12]提出,据解剖特点,进针入锁骨下静脉第2段贴行于前斜角肌前方,长(10±3.1)mm最安全。因该段与臂丛、锁骨下动脉和胸膜顶都不直接相邻,进针时与皮肤呈40~60°,不易损伤上述结构。静脉插管宜选右侧经头臂静脉到上腔静脉插管路径,安全且成功率高。 3.3 置管长度:经颈内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长度标准不一,一般为14~18 cm。置管过短,则达不到效果;若置管过长,则可引起心律失常、心绞痛[13],甚至心室壁穿破。为明确置管长度,邹素珍等[14]从病人身高、体重、穿刺点至锁骨头上缘距离;锁骨头上缘至下缘的长度这4个方面统计分析得出,经颈内[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现代护理发展趋势 下一个医学论文: 探索有儿科特色的整体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