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氧乙酸有效浓度的监测及管理对策 |
|
表2示,两种不同贮存期的原液不合格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 示常温下,原液贮存期应≤7 d。 3 讨论
3.1 不合格原因分析 152份原液第1阶段的不合格率为46.15%,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3.1.1 原液浓度不足:制剂室发出的原液未注明失效期;临床科室一次 性领取的量过多;传统滴定法操作不方便,不利于经常性监测 ,又缺乏方便实用的监测手 段,故无法确定浓度是否合格,使用期>7 d,致使少部分样品的原液浓度不足1.0%。 3.1.2 贮存不当:科室使用过程中将原液瓶内盖、软橡皮塞丢弃,或内 盖上刺孔,瓶盖未旋紧或有漏气,致使在相同批号同时启用、室温相近状态下,部分样品 有效浓度远低于合格浓度,本组<7 d的3份不合格者就属此因。曾查到1次在35℃用吊扇通 风的情况下,2份同时配制的1.0%稀释液,1份盖严,1份打开了30 min,经测试,打开的 浓度比未打开的低3倍。 3.1.3 气温过高:夏季室温过高,电扇的使用更促进了过氧乙酸的挥发 ;冬季,原液瓶放在热水汀等热源旁,也会促其挥发。 3.1.4 操作不规范:如体温表不直接浸入过氧乙酸溶液中,而是冲洗 后未擦干即浸入,使溶液被稀释。在量取少量过氧乙酸原液时,易产生误差,尤其是原液有 效浓度已下降至下限时误差更大,此时若未按校正浓度计算,更易引起稀释液浓度不合格 。 3.2 管理对策 3.2.1 完善消毒液使用制度:表2结果提示,常温下贮存期≤7 d的原液合格率高 ,说明加强消毒液 管理很重要。对过氧乙酸原液实行限量领取、限期使用制度。各科一次领取量为7 d用量。 若有特殊需要,电话联系加配。制剂室在领药液当日按照科室领条上总量将A液和B液混合, 不得预先配制,并在瓶签上注明名称、剂量、浓度、配制日期、失效期、责任人。每次配制 后逐一将科室领取量按不同消毒剂名称分类记录,每月小计报感染科。每季末感染科统 计各科领取频度,汇总后在“院感通讯”上反馈。凡领取频度小于周次的,说明该科超期使 用原液。稀释液使用期为24 h。 3.2.2 加强业务培训:表1结果示,第3阶段不合格率少,说明加强工作 人员管理、进行业务培训很必要。感染科将G-1型消毒剂浓度试纸分发给各科,同时训练各 科室护 士长及技术骨干1名,使她们能进行日常自测工作。并强调稀释过氧乙酸时须严格执行操作 规程。原液浓度下降时,要按校正浓度计算后稀释[3]。 3.2.3 加盖严密、正规贮存和操作:将过氧乙酸密闭贮存在阴凉低温处 ,冬季 应避免靠近热源。禁忌在电扇通风情况下稀释过氧乙酸;取放体温表时动作要快,随时将容 器盖严。禁止丢弃瓶内盖、软橡皮塞及在内盖上刺孔。制剂室在分装前先检查科室送来的原 液瓶,若遇缺内盖、软塞,或内盖有孔者,予以调换、补上。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护生毕业实习整体护理综合考试评价 下一个医学论文: 合同制护士的管理初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