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外科胃肠减压插管深度的探讨 |
|
>50 39 42 18 31 1 7 71 48 59 78 0 4 2.03 3.14 χ2 P 7.47 <0.01 8.19 <0.01
* 术后腹胀 无:腹部平坦、柔软,无压痛;腹式呼吸正常。轻度:腹部平坦,稍有压痛;腹式呼吸存在。中度:腹部略膨隆,有轻度压痛;腹式呼吸减弱。重度:腹部膨隆明显,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腹式呼吸明显减弱或消失。 附表示,两组术后腹胀、胃液引流量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2 讨论
2.1 人体解剖显示,食管长度为25~30 cm,咽部长度为12 cm,鼻部长度约8 cm[2],总长度45~50 cm,胃管远端侧孔距顶端距离为12.6 cm。传统法插管长度为45~55 cm,从解剖角度分析,胃管侧孔不能完全进入胃内,与术中所见相吻合,影响胃肠减压效果。据文献报道[3]迷走神经被切断,该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强,使胃基本电节律、频率、传导速度和胃环形肌收缩力减慢,导致胃运动功能减慢,使胃蠕动减弱或消失,胃排空受阻,引起腹胀。食管、胃术后患者因迷走神经被切断及胃的位置发生改变,术后必须放置胃肠减压管,机械性地将胃内气体、液体引出,减轻胃内压力。而胸外科手术后患者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胃内液体积聚胃窦部,若胃管插入深度不够,胃管顶端仅至胃底或胃体部,部分侧孔在胃贲门以上的食管内,影响胃内液体及气体的引流,不能起到较好的胃肠减压效果,易引起胃扩张,增加吻合口张力,影响缝合口的愈合。 2.2 有文献报道[4],插胃肠减压管直至导管侧孔全部进入胃内的深度为55~60 cm。亦证明要使导管侧孔完全达到胃内,起到良好的减压效果,插管深度必须在55 cm以上。对以往插管回顾,插入胃管后,只能抽出少量胃液,有时仅抽出少量粘液而无胃液抽出,听诊胃中有气过水声,虽证明胃管在胃内,但术后减压效果不佳,患者出现腹胀,胃蠕动恢复慢,使置管时间延长。观察组将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增加10~13 cm,达到55~68 cm,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患者腹胀明显减轻,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此方法可取。测量方法可由传统法从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的长度加上从鼻尖至发际的长度为55~68 cm,术中观察胃管顶端正好在胃窦部,侧孔全部在胃内,有利于引流。 2.3 置入胃肠减压管应注意:①插入不宜过深,长度不宜超过幽门,否则同样达不到胃内减压的效果,而且抽出肠液会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②固定要牢固,防止滑脱。我们采用三角型胶布固定,将粘于胶布上的胃管固定于鼻尖及鼻翼上,使胃管固定牢固。③选择质量合格、规格合适的胃管,插入前检查胃管是否通畅。④插管时操作要轻柔、熟练、准确,避免引起咽喉粘膜损伤、水肿及出血。防止因咽喉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性呕吐及食管刺激诱发心律失常等心脏并发症[5]。⑤插管过程中若遇到阻力,不可强行插入,应查明原因。特别是食管、贲门癌患者,因管腔内有肿块堵塞,使胃管不易插入。此时可在胃管内注入空气,若病人出现嗝逆,说明管腔开口部位在食管内,需再往下试行插入。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脑胶质瘤病人化疗行颈总动脉穿刺方法的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健患侧卧位对结核性单侧胸腔积液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