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巨结肠症心形吻合术围手术期护理 |
|
胡露红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无神经节细胞症,是由于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1],致肠道平滑肌持续性收缩呈痉挛状态,导致粪便通过障碍;病变肠道近端的正常肠管因粪便滞积而剧烈蠕动,欲将粪便推入痉挛部位,久而久之肠管代偿性扩张、肥厚,形成巨结肠。传统的手术方法术后远期并发症较多。1995年1月至1999年5月采用我院设计的新型术式——直肠肛管背侧纵切、鸡心领斜形吻合术[2]治疗先天性巨结肠99例,取得满意效果。围手术期护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9例中男88例,女11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16 d,平均4.1岁。全部病例均有胎粪排出延迟、腹胀、便秘等临床表现。肛门直肠测压时均无松弛反射;组织化学检查可见异常增生的胆碱能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呈阳性。钡灌肠诊断为长段型巨结肠12例,常见型巨结肠54例,短段型巨结肠33例。 1.2 手术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双下肢屈曲固定。左下腹经腹直肌切口,游离降结肠、横结肠左部;将直肠、结肠套叠式拖出肛门外,切除病变结肠,近端肠管用长弯钳夹住;直肠背侧纵形劈开至肛门齿线上0.5 cm处,切口两翼分开呈“V”形,在“V”形尖端缝2针,3、9、12点各缝1针,作为定标牵引线。切除多余直肠、结肠后,同样在四周等分缝合牵引线4根,在两线之间依次全层缝合一周。吻合完成后,前壁长后壁短,形如马蹄,突出于肛门外;检查无漏缝或出血后将其送还盆腔,吻合口前壁距肛门约5 cm左右,后壁约2 cm左右,前高后低,口径宽大,正面观吻合口围绕直肠,纵轴呈鸡心领状,尖端在背侧。 1.3 治疗效果 本组中84例(84.85%)患儿于术后2周左右自行排便,痊愈出院。术后腹部切口裂开1例(1.01%)行切口缝合后12 d痊愈出院;小肠结肠炎14例(14.14%),经万古霉素、灭滴灵保留灌肠,补液及抗炎等支持、对症处理后10 d左右治愈。 随访6个月至2年,79例肠梗阻症状消失,每日排便1~2次,食欲、发育均正常。17例出现小肠结肠炎,经第2次住院行补液、抗炎、灌肠等保守治疗后痊愈。3例失访。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结肠灌洗:为了缓解患儿腹胀,排出结肠内积粪,促使扩张肠管恢复,防止术后腹腔、盆腔感染,结肠灌洗至关重要,且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因此应严格按要求操作。①灌洗液必须是等渗温盐水(40℃为宜),忌用清水或肥皂水,避免发生水中毒或碱中毒。②肛诊了解狭窄段长度及肠管走向,选择较软的肛管,插管动作轻柔,避免发生肠穿孔。肛管一定要通过狭窄段进入扩张段,必要时轻轻调整肛管的方向及深度。③灌洗液量按100~150 ml/kg计算,灌洗过程中的出量和入量应大致相等,防止过多的液体潴留在结肠内。④大便干结不易灌洗时,可用50%的硫酸镁或洁达灌肠液30~80 ml于灌肠前2~3 h注入结肠内软化大便。⑤灌肠时顺肠管走向轻揉腹部,促使大便排出。若大便干结时间长,已形成粪石时可用手协助取出。方法是患儿仰卧(或左侧卧位)屈膝,暴露肛门,操作者戴手套,右手食指涂润滑剂后缓慢轻柔插入肛门,触及粪石时,将手指顺直肠腹侧壁越过粪石触及另一端后,手指屈曲将粪石取出。⑥灌洗时应注意保暖,新生儿可在温箱内进行,避免着凉。本组患儿均在进院当天开始结肠灌洗,1次/d,连续灌洗10~14 d。 2.1.2 饮食护理:术前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少渣饮食;术前2 d进半流质饮食,术前1 d进流质并给予补液。 2.1.3 应用肠道抗生素:本组病例均给予灭滴灵、庆大霉素等口服(婴儿可将药片碾碎后冲入牛奶或糖水中喂服)2~4 d。术前晚灌肠后用0.5%的灭滴灵50~100 ml保留灌肠,术晨上胃管,清洁灌肠后保留肛管。其它如备皮、备血、禁食、术前用药等同儿外术前护理常规。 2.1.4 心理护理:针对患儿恐惧、紧张心理,我们多与其接触、玩耍,以母爱的情感亲近患儿。做各项检查及操作前,用儿童语言向患儿讲解要求,取得配合。对不配合治疗的患儿给予耐心教育,利用儿童好胜心强这一特点,在患儿之间展开竞赛,消除紧张情绪。经常与家长沟通,解释各项检查及操作的目的,并以同种治愈病例为例,消除家长顾虑。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患儿麻醉未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定时测量T、P、R、BP。新生儿测量心率并注意观察口唇、甲床[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腰椎管狭窄症环形减压术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后的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