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多功能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
|
侯艳清
摘 要:对1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三维多功能牵引治疗,并与传统牵引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病程<6个月者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6个月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首次发病者其显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复发病例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病程在6个月以内的患者行三维多功能牵引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牵引疗法;且对首次发病患者可明显提高显效率。 关键词:腰椎间盘移位 三维多功能牵引 护理
Key words:prolapsc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three-dimensional multi-function traction nursing care
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传统的骨盆牵引配合手法推拿疗程较长,且疗效欠满意。近来有研究者根据中医的斜板和旋转手法机理将机械传动的快速牵引改造成三维多功能牵引床(又叫屈曲旋转快速牵引床)[1]。它是根据传统的拔伸和脊柱旋转复位原理,结合现代脊柱生物力学三维空间理论,采用微机控制,将牵拉、屈伸、旋转、推压等功能融为一体的三维体同步牵引。1995~1999年我院用三维多功能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5例,并与传统的骨盆牵引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30例,均经CT或MRI确诊。随机分为传统牵引组和三维多功能牵引组(下称三维牵引组)各115例。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例)
组 别 例 性别 平均年龄 (岁) 病程 首次 发病 复发 病例 直腿抬高试验 男 女 <6个月 ≥6个月 ≤30° 31~60° 传统牵引 三维牵引 115 115 78 73 37 42 46.5 45.5 83 93 32 22 64 81 51 34 11 14 68 70
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情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传统牵引组:采用骨盆牵引。患者仰卧于骨科硬板床,头低足高位,头部置一枕垫。腰部系好骨盆牵引带,重量根据患者的体质而定,一般牵引重量从15 kg开始,根据患者情况增加。每次45 min,1次/d,10次为一疗程,牵引结束后休息10 min,进行手法推拿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效果。 1.2.2 三维牵引组:采用三维多功能牵引床(济南华飞产业公司生产)牵引。患者解除腰带俯卧于牵引床上,暴露腰部、胸部和臀部,分别固定于牵引床的胸腰板和臀腰板上(患椎间隙与床的胸腰板和臀腰板间隙相对应)。固定后,将患者有关资料及牵引要求输入微机,启动牵引床。治疗参数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设置。牵引时间2~4 s,牵引距离0~70 mm,屈曲度-5~0~+25°,旋转角度20~0~20°。牵引后第4天复查,根据病情可再行牵引,但要依据患者恢复情况重新调整参数。牵引后平卧硬板床休息。本组牵引1~3次,平均2次。所得数据经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疗效标准及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为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85°,可恢复原工作。有效为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可担任较轻工作。无效为症状无明显减轻,不能参加工作。 2.2 结果 2.2.1 不同病程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病程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组别 <6个月 ≥6个月 例 显效 有效 显效率(%) 总有效率(%) 例 显效 有效 显效率(%) 总有效率(%) 传统牵引 三维牵引 χ2 P 83 93 33 68 37 22 39.76 73.12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兔耳皮下注射葡萄糖酸钙致组织损伤的实验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游离腓骨肌皮瓣一期修复下颌骨及软组织缺损的手术配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