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建麻醉恢复室的护理管理模式 |
|
陈肖敏 Jean Burgdorff
摘 要:为保障麻醉恢复期病人的安全,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参照美国麻醉恢复室的先进护理管理模式,建立了一个拥有10张监护床位的麻醉恢复室和完整的护理管理模式,对所有接受全麻及区域麻醉手术的病人实施常规麻醉后监护。1994年5月至1999年9月,对10 532例手术病人实施麻醉恢复期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了麻醉后并发症83例次,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 护理 管理
Key words:anesthetic recovery room nursing care management
现代围手术期护理是指从病人决定手术开始到术后康复的全程护理[1],而麻醉恢复期护理是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环节。由于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较易出现麻醉后并发症,若监护不够,将危及病人的安全及康复。因此,建立麻醉恢复室及其相应的护理管理模式,加强麻醉恢复期病人的监护十分重要。我院参照美国麻醉恢复室的先进护理管理模式,结合本院实际,建立了一个拥有10张监护床位的麻醉恢复室,同时创建了一套完整的护理管理模式。1994年5月至1999年9月,对10 532例全麻及区域麻醉手术的病人进行麻醉后监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麻醉恢复室的设置
麻醉恢复室设在手术室的半限制区,离手术室较近(运送时间不超过5 min)。设施与ICU相同。采用大房间集中安排床位,护理站设在中央,其床位数根据手术数量和类型而定,在发达国家要求为手术台数的1.5~2倍[2],以确保手术病人的术后恢复时间,并适应手术台的高利用率。床与床之间至少需要1.2 m的空间[2]。以2张床为单位,备有床头用物柜(内装常规护理用物),病人所需的吸引、供氧、输液、电源插座、水池及监护仪等设施安装在两床之间,便于集中护理和操作。恢复室备有抢救设备和用物车,如除颤仪、急救药物、喉镜、各种规格的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球囊、人工呼吸机、气管切开包及静脉切开包等。并备有一定数量的常规抢救用药。
2 人员安排与职责
2.1 人员安排 医疗方面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必要时手术医师参与),负责病人的医嘱,决定病人的入、出科;护理方面由手术室护士长统一管理,由经过系统监护知识培训的手术室护士担任监护工作,并执行麻醉医生的医嘱。护士相对固定和定期轮转相结合。有监护工作经历的手术室护士相对固定,另一部分护士则由手术室护士6个月一轮转。均需经系统的麻醉恢复期病人的护理专业培训,掌握心电图、心电监护、基础生命支持和进一步生命支持知识,以确保监护质量和及时抢救病人。 我科平均每天30台手术,除局麻及转ICU的病人外,其他均进麻醉恢复室监护(24 h开放)。安排5名护士,其中4名相对固定,1名为轮转护士。根据病情不同,每名护士护理1~3名病人。①需1∶1护理的病人:入科时护理评分[2]为1~4分,如小儿、带气管插管的病人及需频繁用药和护理的病人。②需1∶2护理的病人:入科时护理评分5~8分,如需经常观察生命体征、经常用药、神志不清或躁动及吞咽反射迟钝的病人。③需1∶3护理的病人:入科时护理评分9~10分,如需每15 min测1次生命体征和经常观察的病人。 2.2 护理职责 ①及时发现和处理呼吸道问题;②做好生命体征及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工作,及时对症处理;③观察病人的意识、颅脑外伤病人的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肢体运动、术后出血等情况;④安全而充分地进行术后止痛;⑤帮助病人作肢体运动和深呼吸,必要时需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⑥评价全麻病人的神志、呼吸、血压、四肢活动力、肌张力恢复情况及皮肤颜色并记录。
3 护理工作程序
3.1 病人入科 麻醉和手术医师将病人从手术间送到麻醉恢复室途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运送神志不清或危重病人时,途中需带手提式监护仪、氧气、复苏器材和抢救药物。 3.2 交接班 由麻醉医生向麻醉恢复室护士交班。内容为简要病史、诊断、麻醉及手术方法、术中用药、生命体征变化、输血输液情况、麻醉药及拮抗药的使用情况、预计苏醒时间、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特殊情况的交接等。 3.3 护理与记录 3.3.1 常规监护 根据常规进行监护,如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和无创血压;面罩给氧,8L /min;病情稳定者每15 min观察病情1次,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并予以记录;特殊病人按需处理。 3.[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4例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危重病人的饮食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护理服务进入市场的必然趋势和基本策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