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喷雾与滴药疗法用于气管切开后抗感染效果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 |
|
~3cm的蓝染,左、右支气管亦出现不规则蓝染。其中A2组2只兔右肺部分组织有不均匀少量点状蓝染。A3组1只兔左肺细小支气管内有不规则蓝染,余6只兔肺组织未见蓝染。B组三种体位下,18只兔均可见气管、支气管均匀蓝染。其中B1组双肺组织出现均匀蓝染,B2组、B3组除卧侧肺组织均匀蓝染外,对侧肺组织也出现点片状蓝染。统计学分析,喷药组肺组织蓝染明显多于滴药组(见表1)。
表1 两组兔肺组织蓝染情况
只
组别 例数 肺组织 蓝染 肺组织 无蓝染 A组 9 3 6 B组 18 18 0 注:χ2=11.81 P<0.01
2 临床观察 2.1 试验条件 室温20℃~22℃,相对湿度50%~60%,病室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控制探视人员,探视者须按保护性隔离要求穿隔离衣、戴帽子和口罩。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病房3次。 2.2 试验方法 气管切开后病人,每2h按平卧位右侧卧位平卧位左侧卧位要求变换体位,从气管切开套管口处喷入或滴入药液(生理盐水20ml、α-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104U)。因体位不同会影响药物在肺组织内的分布[4]。故左肺炎症重时喷药或滴药时可多取左侧卧位,反之取右侧卧位,双肺背侧炎症重时取仰卧位。在给药后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的体温、痰量、痰培养、胸片及气管套管拔管时间,然后进行对比。 2.3 观察对象与分组 气管切开病人60例,年龄35岁~50岁,男48例,女12例。原发病为脑外伤、脑出血和脑瘤等术后。既往体健,无呼吸道疾病史。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滴药组,每2 h按体位顺序变换给药1次,每次滴入4ml。B组为喷药组,同上法每次用喉喷雾器喷入2 ml。 2.4 试验结果 2.4.1 体温 给药前病人的平均体温相差较小,A组平均为37.13℃,B组平均为37.32℃,用药后两组病人体温恢复正常所需平均时间不同,A组需20.33d,B组需15.70d,经统计学检验:t=1.82,P<0.05。结果提示B组病人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于A组。 2.4.2 痰量与拔管时间 两组给药方法对病人痰量的影响(见表2)。因痰量变化不同,气管套管拔管时间不同,A组拔管时间平均为28.12d,B组为20.32d。 2.4.3 痰培养与胸片 在观察期间,A组15例病人每月2次痰培养均阳性者占50.0%,11例病人胸片示肺部感染,占36.7%。B组中有6例每月两次痰培养均阳性,占总数的20.0%。4例胸片示肺部感染,占总数的13.3%。 3 讨论 3.1 呼吸道内药物分布与分布的均匀性 本试验结果表明,A组动物无论采取平卧位、侧卧位,药物很难到达肺叶,仅有2只达到肺组织且分布部位局限,量少,不均匀。B组动物试验结果因体位不同药液在肺组织染色分布也不同,无论采取平卧位、侧卧位,药物均达肺组织。可见喷雾给药法扩大了药物在呼吸道内分布的范围,增加了药物分布的均匀性。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肾移植术后病人营养状况与需求 下一个医学论文: 普外科模式病房的排班方式初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