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静脉输注质量标准 提高护理质量 |
|
Opening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Venoclysis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关旭明 张同兰 车 杰 刘玉莲 李莲芬
Guan Xuming,Zhang Tonglan,Che Jie et al (No.252 Hospital of PLA,Hebei 071000 China)
静脉输注病人的护理质量管理是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护士操作,护士长和护理部检查,不是全程检测。究竟病人满意不满意,则是软指标评价。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施行了静脉输注操作质量标准公开,即把内部掌握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向病人及陪侍人公开,同时完成护理宣教,让病人参与护理质量的监督,提高静脉输注病人护理的内在质量。 1 公开内容 1.1 护士完成静脉输注操作的规程和质量标准及理论依据。如:为什么要使用护巾,而且要每人一块;使用止血带要每人一条;皮肤消毒要用碘酒、酒精,而且脱碘要干净,消毒半径要达到3 cm~4 cm等。 1.2 病人行静脉输注时的护理计划和用药过程中的护理要点。如病人共输注几瓶液体,需多长时间输完,每分钟多少滴合适;血管应如何计划使用和保护;肢体放在什么位置比较好等。 1.3 治疗用药的种类及静脉用药注意事项。包括:治疗用药的作用、副反应及注意事项,用药疗程和有可能出现的反应;输注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输注液体和药物安全有效的滴速是多少;常见的输液反应及症状;输注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如何自护;拔针后应注意些什么等。 1.4 静脉输注操作的质量标准和重点检测内容。 1.5 在输注过程中护士应对病人实施哪些护理。 2 实施过程 2.1 方法。 2.1.1 制订护理操作标准监督卡(以下简称监督卡),在所公开内容的框架下,根据每例病人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制订详细的护理宣教内容。 2.1.2 病人在施行静脉输注治疗的前一天,由责任护士完成对病人公开内容的护理宣教,同时发给病人一张监督卡,以加深病人对公开内容的印象。宣教的目的:一是通过对某些相关知识的讲解,使病人感到所实施的每一项治疗和护理步骤都是对病人负责,让病人放心,并得到病人的密切配合;二是使病人参与到护理质量监督中来,达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要求。 2.1.3 从静脉输注治疗的第1天开始,每次在进行治疗前由操作者将监督卡发给病人,每人每日一张,由病人或陪侍人做好标记,做到的划勾,未做到的划一横线。 2.2 效果评价与监督。 2.2.1 静脉输注的当天下午在护士长查房时收回监督卡,计算出合格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合格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更换液体呼叫率;静脉输注护理质量总合格率。计算方法为:
上述各项百分率可分别统计计算,使评价更能体现重点,进行分层比较。既可体现个人的护理操作质量,也可正确地评价整体护理质量。 2.2.2 静脉输注的第2天早晨交班时由护士长讲评。每月一次小结,并计入个人护理质量登记表中。也可月终张榜公布。护理部定期检查此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在护士长例会上讲评。 3 体会 3.1 转变了观念,增加了质量监督的透明度,促进了内在护理质量的提高。新时期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难点之一是护理管理者在护理质量管理的认识上存在差距,往往把质量作为一项应付过关、搞表面形式的工作去完成,没有成为全员的自觉行动,而是需要通过检查监督才能达到标准,使得护理管理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因而表现在检查时按正规要求,检查后又“复旧”的现象较普遍,影响了护理工作的内在质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树立护理也是“商品”的意识,明确病人有权利知道“商品”的质量。公开护理质量标准,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人担心此法会给护理带来一些麻烦和误会,甚至引起纠纷,这正是部分同志在护理管理认识上存在的差距。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具有思维能力和需求的人,病人满意就是标准。而病人并不十分清楚这些标准,标准只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病人虽然很关心自己的治疗,希望得到高质量的护理,但什么是真正高质量无法衡量。如:操作规程中规定,在进行操作时无菌观念强,但什么是无菌观念,如何才算达到了无菌要求,病人不清楚。因此,向病人宣讲,使病人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上帝”。只有这样,才能给护理者[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316份使用中消毒液的监测结果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把CI战略导入医院护理管理的初步设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