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剂量化疗联合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 |
|
谢新芳 顾青
中图分类号:R457.7;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780(2000)07-0013-02
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通过自体造血干细胞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增加化疗药物的剂量,尽可能克服耐药,从而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我院自1998年10月~1999年10月联合外院进行这项治疗方案4例并获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本组病人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9岁。其中2例为恶性畸胎瘤(尾骶部、卵巢),2例为神经母细胞瘤(腹膜后、纵隔),均属Ⅳ期。经手术切除肿瘤,多次化疗,转移灶已控制,无复发情况下进行。 1.2 步骤 治疗主要分为4个步骤进行:第1步经诱导化疗加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干细胞产生;第2步干细胞采集;第3步预处理,均采用三联高剂量化疗;第4步干细胞回输。 1.3 结果 本组患儿骨髓空虚期最低值分别为白细胞0.15~0.4×109/L,血小板9~50×109/L,血红蛋白45~80 g/L。患儿住层流净化室内。经积极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均渡过危险期。造血功能恢复时间于干细胞回输后12~25 d,平均住院45 d。随访4例患儿目前仍在缓解中,首例缓解期已超过1 a。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儿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及反复医治对医护人员产生恐惧;家属因知识缺乏,对治疗方案抱有希望与顾虑共存的心态。针对以上特点,我们从感情上接近患儿及家属,用和蔼可亲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与他们交流沟通,清除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并向家属介绍治疗的目的、过程、配合方法、可能发生的危险性及有关费用,稳定了患儿及家属情绪,最后使这项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2.2 干细胞动员阶段护理 2.2.1 诱导化疗期:化疗后经过骨髓抑制期,骨髓造血干细胞复制加强,分化促进,并溢出至血液使外周干细胞增多约数10倍于化疗前[1]。此期护理重点为合理选择静脉,防止药物外渗,观察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鼓励多饮开水,加强营养,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 2.2.2 集落刺激因子使用阶段:为促使骨髓组织增生,增加外周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于化疗动员后48 h开始给惠尔血(G-CSF)、升白能(GM-CSF)每日分别于上、下午在上臂三角肌皮下注射,注射后观察集落刺激因子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注射部位反应、肌痛、骨痛等。并每日监测血常规,CD34+。以了解其动态变化,掌握最佳时间采集干细胞。 2.3 干细胞采集前后护理:4例患儿于集落因子注射后第5~8 d,白细胞及CD34+明显增高时,在空腹全麻下行右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穿刺后送外院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术。术后做好如下护理:(1)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稳定后次日停测。(2)术后拔除股静脉穿刺,压迫时间要长,观察有无渗血、血肿,保留颈内静脉以备化疗使用。(3)麻醉清醒后根据患儿口味选择牛奶等高营养易消化饮食。 2.4 预处理阶段护理 2.4.1 采用颈内静脉进行高剂量化疗,既可减少局部刺激,又可减轻外周静脉反复穿刺的缺点。化疗药物应现配现制,输液过程中观察速度及局部有无外渗。并做好如下早期主要毒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2.4.1.1 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是化疗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化疗前常规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灭吐灵或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康泉。用药后本组患儿虽未发生恶心、呕吐,但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食欲下降,此时鼓励患儿进食,给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较清淡无刺激性饮食。按医嘱补液,以免造成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2.4.1.2 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处理:本组病人化疗均选用环磷酰胺,其代谢产物丙烯醛刺激膀胱壁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大剂量使用时发生率可达40%[2]。故应鼓励患儿饮水,化疗前后,分别给美斯那稀释后静脉推注,使膀胱内丙烯醛失活。另外,化疗前、后静脉推注甘露醇,以达到利尿作用。经上述处理,4例患儿均未发生出血性膀胱炎。 2.4.1.3 肝、肾功能损害:化疗前、中、后检查肝、肾功能,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及尿量的变化。 2.5 骨髓空虚期护理 2.5.1 防治感染的护理:入无菌层流净化室,入室前给患儿修剪指(趾)甲、理发、清洁浴后更换衣、裤,方可入室。进无菌饮食,所有食品均须微波炉消毒后方可食用。并做好全身皮肤粘膜的保护,每日用1[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外周血管行同步换血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环孢A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