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护理质量;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是指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技术性服务和生活照顾服务的效果,以及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程度,是衡量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质量管理就是发挥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管理的最大效益,使各项护理服务符合质量的标准,满足病人身心康复的需求。但是,在现实的质量管理中,由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护理人力资源、护理质量控制机构等原因,给护理质量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就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护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护理管理者的能力亟待提高:一是目前在岗护士长中,大部分是中专学历,虽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丰富临床经验,但由于缺乏系统的高等教育,综合素质底子较低,中专在校教育和工作后的继续教育均缺乏有关护理管理知识等内容;二是新上岗的管理者没有机会外出学习接受系统、规范的培训;三是院内护理管理新理论、新知识培训的深度、广度不够。因此,普遍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管理水平不高,往往凭经验开展工作,造成了工作中的一些误差和缺陷,进而影响护理质量的控制管理。
2.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①低年资护士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全面和深入,有的护理人员厌倦业务学习和操作培训, 知识结构不合理,不符合规范要求[1];②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发展,护理工作技术性复杂程度高,导致护理工作风险系数加大;③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缺乏, 违反工作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不细心,或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④临床护士疲劳工作,长期超负荷工作,引发身心疲惫;⑤告知服务做得不到位,造成患者理解有误引起了护患纠纷等诸多因素。
3.护理队伍编制配置不足:1978年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中规定床位与护士比例应为1∶0.4,2006年卫生部对全国400多所医院的调查, 床位与病房护士比平均为1∶0.33。我院床位与病房护士比值比全国平均数略高但仍未达到推荐标准,当前,人民群众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人员的紧缺不能满足病人身心、社会、文化的整体需求,护理人员整天忙忙碌碌, 只能应付各种常规治疗工作任务,但是服务的质量和与病人进行思想交流、健康教育的时间得不到保障,护理文书的书写不够规范,存在安全隐患,易导致护患纠纷。
4.护理质量管理组织不够科学:目前我院设置的三级质控组织中没有基层护士参与, 沟通交流渠道不够畅通,或上层管理者未能准确全面倾听下层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造成对质量管理的准确判断和有效识别,未能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出现应付检查的现象。另外,由于检查人员的相对固定,易出现定势思维,如首见效应误差、常见效应误差等。因此,合理配置与使用、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组织是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的保障,才能纠正护理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偏差。
5.护理管理制度未能满足人性化护理的要求:过去传统的管理理念要求病房管理整齐划一,病人物品的存放统一规定,有些违背了病人的意愿或不方便病人取用,加上护患沟通方式、方法欠妥,病人意见很大,甚至引发护理纠纷。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作为一个多元化社会的人,不仅有生理方面的需求,更需要心理的慰藉和满足其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病人参与医护过程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已取代服从命令型管理模式,更适合病人的意愿。因此,开展以人为本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才能满足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
二、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的对策
1.培养高素质的护理管理队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指出,加强护理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并实施护理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尽快培养一支既精通护理业务又具备科学管理知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到2010年底,100%二级以上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取得岗位培训证书。为达到《纲要》中的要求,护理部应顺应时代要求,有计划选派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参观学习兄弟医院成功的管理模式,拓宽视野、激发管理思维,同时开展院内培训和岗位指导,如轮岗到护理部参与全院宏观质量管理和工作规划的制定,或多科室轮岗锻炼。
2.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