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环境因素 病房所处位置相对闭塞,通风换气不良,空气污浊;病房内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的消毒处理;出入通道的混用等都是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1.4 其他因素 ICU病房的门关管理;护工院感知识掌握及执行情况;患者家属对于探视制度及隔离制度的遵守等。
2 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
2.1 建立相关制度,组建院感控制小组 应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我科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科室建立了院感控制小组,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负责感染监控工作,并设立了两名院感监督员。科室采取“人人参与院感管理”的方式进行院感控制,每月科务会对院感情况进行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下月工作重点并做好相关记录。由于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使ICU院感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预防保健科、护理部也每月到科室进行考核,加强了监管力度。
2.2 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 利用科务会、晨会对医务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六步洗手法的培训;定期、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强化院感意识,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同时也重视对护工进行院感知识培训。由于护工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培训、监督。还对其他科室进入ICU的医务人员加强解释和监督,使他们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
2.3 加强ICU的消毒管理 (1)为危重患者建立一个安静、舒适、适宜的环境。室温控制在22 ℃~24 ℃,相对湿度55%~65%,每日晨开窗通风30 min。病房内还安置了两台壁挂式、一台移动式动态空气消毒机(人机共存)进行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3 h的空气消毒,每日下午移动式动态空气消毒机加强消毒一次的空气消毒方法。两间病房根据患者情况尽量空出一间进行彻底消毒处理。(2)每日整班人员为消毒责任人。每日早晨对各种管道浸泡液进行更换、浓度监测(1 000 mg/L);浸泡压脉带、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中心负压吸痰管道等进行浸泡:对一次性用物毁形、浸泡情况进行检查、登记,并与院部回收工人进行交接;督促护工进行擦拭消毒工作。(3)每个床头、床尾各放置一个用黄色垃圾袋套装的垃圾桶,床头垃圾桶内装有一定量的消毒液,对患者用后吸痰管进行浸泡消毒,特殊感染患者改用红色垃圾袋,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每日由行政班护工打包后运至院内垃圾处理站与工人进行一对一交接。(4)每日行政班护工用含氯消毒液(浓度500 mg/L)擦拭地面、桌面、物表、床单元、医疗器械等,拖把分区擦拭后分区晾挂并有醒目标志,桌布一床一巾分别进行擦拭晾晒,护士长每日督查执行情况。
2.4 严格操作规程及无菌观念,严把医务人员洗手关 (1)医务人员进入ICU更鞋换服,戴口罩、帽子,取下一切饰物,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执行无菌技术原则。(2)科室设置了压取式洗手液装置及纸巾盒,购置了3M消毒洗手液及3M免洗消毒液。规定工作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后用3M消毒洗手液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洗手完毕后用一次性纸巾擦手,每个床单元均有3M免洗消毒液可再次进行手消毒。每个床单元还设有便携式锐器盒,工作人员能及时将锐器放入,避免针刺伤。
2.5 限制人员随意进出入 科室投入资金安置了不锈钢门及门铃对讲系统,人员经许可方能进入。门关处放置了一次性鞋套及隔离衣,进入ICU人员更衣带鞋套后才能进入病房。隔离衣每周打包进行高压灭菌2次,特殊感染每日灭菌1次。每日下午4∶00~4∶30为家属探视患者时间,其他时间家属留下联系方式在陪伴室或原病房等候。
2.6 加强危重患者基础护理
2.6.1 皮肤护理 每日认真进行晨晚间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床单元及时整理,随湿随换,可使用护理垫避免频繁搬动患者,患者排便后及时做臀部护理。一般2 h为患者更换一次体位,拍背,每次测量血压后解开袖带,每4~6 h更换血氧饱和度探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