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急诊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
【关键词】 急诊 健康教育
1.急诊患者的特点
急诊患者的流动性大,每个患者的疾病病因、病种及预后各有差异。患者的职业、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无从知晓。患者在医院停留的时间短,而且急诊患者急于了解自己得了什么病,能否很快治愈,希望尽早明确诊断,得到最佳治疗方案,争取早看完早离开。
2.急诊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 健康教育可稳定患者的情绪 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普遍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作为急诊护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同时,通过亲切而耐心的询问和悉心体贴等健康教育技巧,来缓解患者紧张、恐惧、悲伤等情绪,同时要求其家属也具备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急诊护士贯穿于抢救全过程的合理健康教育,能稳定患者及其家属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治疗而改善病情。
2.2 健康教育容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纳 由于疾病谱和病因学的变化,人们普遍意识到要“对自己的健康负有责任”。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是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也是患者的权利和需要。急诊患者除了关心本次疾病治疗的注意事项及预后外,更想了解急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及预防知识,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科普咨询及卫生宣教,就易于改变他们对健康的不正确认识,帮助他们认识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及意外伤害的自我防范措施等。
3.急诊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3.1 护士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 护士是健康教育的生力军,在患者诊疗护理过程中,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但急诊护士又不同于在其他科室进行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其职业性、选择性使他们不能对急诊患者实施大范围的调查和制定远期的健康教育目标,但可结合急诊对护士的要求做到分诊准确、措施到位、抢救及时等,在实施最基础的抢救措施如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的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的生理心理护理知识的健康教育,使他们感到医护人员可亲、可敬、可信,以增加安全感。
3.2 护患关系融洽,有助于开展健康教育 医院在设立急诊科时,其人员配备上不同于其他科室,医护之比约为12~13,大量治疗及技术性操作均由护士完成,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关系也最密切。急诊护士按急诊科的性质所实施的健康教育,患者也最易于接受。由此可见,健康教育是增强护患沟通和密切护患关系的桥梁。
3.3 提高护士自身专业素养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急诊患者的特点要求急诊护士具有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指导、交流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在病情得到控制,痛苦减轻,紧张、焦虑状态改善的同时,患者方面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也相应提高,此时开展健康教育患者最易于接受。
4.急诊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技巧
4.1 注意及时沟通 急诊患者一进病区,其情绪非常焦虑,迫切想知道有关医疗护理的一切情况。这就要求护士在接诊时应针对患者心理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交代,并且应注意患者的感受和信息反馈。
4.2 注意语言通俗 交流时尽量减少专业术语,使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语,遇到必须使用医学术语时,则深入浅出,辅以相应解释。同时要注意说话艺术,护士可以通过使用安慰性、解释性和同情性等语言形式或动作、眼神、表情等非语言形式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说话时面对患者,语言表达清晰、准确。
4.3 注意沟通技巧 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时机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如在患者发怒时,让其适当发泄,用非语言形式感化患者;患者哭泣时,要用沉默、聆听的方式安慰患者;对抑郁患者可以多交谈、触摸、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觉;而对有感觉缺陷者,如视力、听力障碍者,则应用触摸和语言进行交流。
5.急诊健康教育的实施办法
5.1 急诊健康教育的内容多样化 急诊健康教育不仅
限于疾病防治和一般卫生知识宣教,还应加强急诊科室目标人群的心理卫生教育和不良行为干预。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降低突发事件引起的焦虑、恐惧和急躁等负性情绪,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和稳定病情。行为干预主要通过行为指导和行为矫正来实现,像脑卒中患者的高血压控制要从限盐、戒烟、控制体重及定期测血压做起等。基层医院可结合当地社区居民急诊常见病,成立由医生、护士和康复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确定因人而宜的具体操作方式,由急诊护士督导目标对象实施。
5.2 急诊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其一是口头讲解,由护士对患者个体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其二是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防治知识为主,形式力求美观大方,内容短小,字迹工整,语言通俗易懂。其三是个别交谈,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随时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谈,针对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及他们没有意识到的重要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护理干预在老年股骨骨折病人整体护理中的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经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观察与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