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对催产素不敏感引产患者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的过期妊娠患者行催产素引产后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结果:57例产后出血中宫缩乏力46例,胎盘因素及软产道损伤6例,尿潴留引起出血5例;其中自然分娩21例,剖宫产36例。结论: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以内,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子宫对催产素缺乏敏感性而出现宫缩乏力、宫腔积血、软产道损伤和产后尿潴留也是出血的原因之一,提高对这类病人产后出血的认识,严密观察、及早防范、采取有效措施,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关键词】 催产素 引产 产后出血 宫缩乏力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1]。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过期妊娠患者78例(其中有轻度妊高征15例),年龄21~35岁,平均25.2岁;单胎头位,均为枕前位,产道及胎儿无异常,宫颈均成熟,胎盘成熟度为Ⅱ度以上,孕周40周以上,初产妇37例,经产妇41例。入院后即行催产素引产术,行引产2天以上分娩者视为对催产素不敏感。
方法:行静滴催产素引产术。第1天用5%葡萄糖500ml加催产素2.5U静脉滴入,若无宫缩或有不规律宫缩,第2天仍用同样剂量静滴,若仍无宫缩或有不规律宫缩,要求自然分娩者第3天将催产素加至5U静滴,可连续输入直至分娩。效果不明显者动员其做剖宫产术。
结 果
引产后第1天无宫缩47例,有不规律宫缩31例;第2天仍无宫缩28例,不规律宫缩39例,有规律宫缩继续滴入直至分娩者11例;第3天继续静滴催产素直至分娩者29例,引产失败行剖宫产者38例。
产后出血表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为胎儿娩出后24小时以内失血量超过500ml,称产后出血[2]。本组产后出血发生57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心慌、气短、口渴、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脉细弱达100次/分以上、血压下降到90/60mmHg以下,个别出现宫体升高,阴道出血量与临床表现不符,还有膀胱胀大影响子宫收缩者。
产后出血发生时间与失血量比较:57例中2小时内发生产后出血54例(94.74%),2~24小时发生产后出血3例(5.26%)。出血量500~1000ml者31例(54.39%),出血量1000~1500ml者22例(38.60%),大于1500ml者4例(7.02%)。
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本组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包括宫腔积血者)46例(80.70%),胎盘因素和软产道损伤6例(10.53%),产后尿潴留引起出血5例(8.77%)。其中自然分娩21例(产后出血的36.84%),剖宫产36例(产后出血的63.16%)。
处理原则:针对病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防止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观察生命体征,记录24小时出入量。子宫收缩乏力者按摩子宫,大剂量应用缩宫素,补血补液,吸氧,保暖。有宫腔积血或胎盘残留者迅速清除宫腔积血和残留胎盘。效果不佳者,行双手压迫法或宫腔纱布填塞法,仍无效可行子宫次全切[3]。软产道损伤者迅速缝合均能达到止血目的。有尿潴留者排空膀胱,然后采取以上措施能迅速止血。
讨 论
催产素临床上主要用于催生引产,产后止血和缩短第三产程。此外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女性而言,催产素能在分娩时引发子宫收缩,刺激乳汁分泌,并通过母婴之间的爱抚建立起母子联系。此外,它还能减少人体内肾上腺酮等压力激素的水平,
[1] [2] 下一页